為了解畬語使用現狀,探尋民族語言可持續傳承路徑,6月22日至23日,“循山哈語脈,留文化星火”畬族語言傳承調研實踐團走進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展開為期兩天的沉浸式調研。

調研前期,實踐團聚焦畬語認知度、學習意愿及傳承瓶頸三大核心問題,精心設計調研問卷并發起線上調查。基于357份有效問卷,團隊初步分析畬語傳承現狀,其中,60.78%的受訪者僅“聽說過”畬語,64.52%坦言“了解有限”,反映出畬語社會認知度偏低的現狀;同時,78.43%的受訪者支持通過課程教學系統傳承畬語,84.31%表示愿意關注相關媒體內容,又顯露出公眾對畬語保護的積極態度。
依據調研問卷結果,實踐團決定來到景寧當地進行實地調研。6月22日,實踐團探訪中國畬族博物館,通過拍攝記錄畬族瓷器紋樣、服飾刺繡等細節,敏銳捕捉到民族語言與民俗文化的連結——瓷器上的吉祥語刻痕、服飾中的圖騰符號,實則都是畬語語義的具象表達。這種“語言即文化載體”的認知,為后續調研奠定了“從文化看語言”的觀察視角。

帶著對語言與文化共生關系的思考,團隊前往雙后崗村,專訪國家級畬族山歌傳承人藍陳啟女士。這位曾將畬歌唱響日本、美國、韓國等國的非遺守護者,不僅展示了畬歌展演時的精美服飾,更分享了珍貴的活動影像。藍陳啟女士的講述讓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畬語不僅是交流工具,更是維系民族認同、促進文化傳播的精神紐帶。
6月23日,實踐團深入黃山頭村,與當地畬族居民展開面對面交流。村長雷先生的感慨道出傳承困境:“現在年輕人更愛說普通話,村里民俗活動漸漸減少,畬語和老規矩都在慢慢淡去。”他現場教成員們學說“你好”“你吃飯了嗎”等畬語日常用語,發音間的獨特韻味與現實中使用場景的萎縮形成鮮明對比。另一位雷女士則提到,老一輩雖會用“雙語教學”(普通話+畬語)教導晚輩,但在公共場合極少使用畬語,折射出語言使用場景的逐步收縮現狀。

此次調研讓團隊深刻認識到,畬語傳承不僅是語言本身的存續,更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守護。從博物館的文化溯源到傳承人訪談的精神共鳴,再到村落走訪的現實觀察,實踐團認為畬語傳承與發展的核心挑戰在于認知普及不足、青年使用斷層、民俗載體弱化等方面。未來,實踐團將搭建畬語主題公眾號平臺,系統整合教學資源與文化故事;并策劃線下體驗活動,邀請傳承人進校園、進社區,讓畬族文化的星火在新時代持續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