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淄博大染坊絲綢所承載的傳統紡織染印技藝與歷史文化內涵,探尋非遺技藝在當代的傳承路徑與創新發展模式,7月14日,山東理工大學魯泰紡織服裝學院“織夢山東,絲旅新生”實踐團赴淄博市周村區周隆路淄博大染坊絲綢集團。學院輔導員劉舒、馬克思主義學院指導教師王紹芳與大染坊絲綢集團經理共同為“山東理工大學魯泰紡織服裝學院社會實踐基地”揭牌。

實踐團在集團經理的陪同下深入企業展廳,系統了解絲綢制品的生產工藝、歷史脈絡與文化內涵。展廳內,實踐團重點參觀“魯錦天成”“馬蹄印花”真絲四件套、“云紋織錦”絲綢睡衣、“霓裳羽衣”真絲絲巾等代表性展品。其中,“魯錦天成”以100%桑蠶絲為原料,經緯密度達120支,觸感細膩且抗皺性強;“云紋織錦”采用柞蠶絲與桑蠶絲7:3比例混紡,通過提花工藝形成立體紋樣,兼具柔韌性與藝術表現力;“霓裳羽衣”圍巾選用6A級桑蠶絲,搭配天然植物染料,色彩飽和度高且環保性突出。

實踐團運用材料學、紡織工程與文化研究等多學科交叉的混合研究方法,構建“理論-實證-模型”三位一體框架,對桑蠶絲、柞蠶絲及混紡絲綢的優缺點進行了系統對比:桑蠶絲光澤度佳、親膚性強,但易皺;柞蠶絲韌性高、透氣性好,但色澤偏暗;混紡絲綢則平衡了兩者特性,更適合家居用品開發。

此次社會實踐為今后的調研工作明確了方向。從更深遠的意義來看,這既是一次傳統織藝與現代教育的深度對話,更是一堂生動的思政實踐課。
它讓青年學子在觸摸非遺技藝溫度的過程中,將工匠精神的種子播撒進心間;而校企共建的實踐基地,更搭建起一座連接課堂理論與產業實踐的橋梁,為培養既懂專業知識又具家國情懷的新時代紡織人才提供沃土。
未來,隨著合作的深入,這份“織夢”之旅必將串聯起文化傳承、人才培育與產業振興的美好圖景,讓古老織藝在青春力量的賦能下煥發新生,讓校企共融的合力成為推動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