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5日 星期二 晴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運河水面時,我已經站在了三癡齋工作室的朱漆大門前。門楣上“三癡齋老號”五個斑駁的大字在晨光中顯得格外厚重,仿佛在訴說著這個百年老字號的故事。“吱呀”一聲,門開了。宋長峰老師迎了出來,手掌上還帶著新鮮的泥痕。“來得正好,今天要開一批新泥。”他笑著說,眼角堆起的皺紋里似乎都藏著泥土的氣息。
工作室比想象中簡樸得多。正中央是一張斑駁的棗木工作臺,上面整齊排列著各種自制工具:竹片、骨針、牛角刀,每一件都磨得發亮。最引人注目的是墻角那口大缸,里面盛著的暗紅色泥料散發著淡淡的土腥味。“這是去年霜降后取的'金板土',已經醒了一年多。”宋老師用手舀起一團,泥團在他指間拉出細長的絲,“看這個韌性,機器做的泥永遠達不到。”
工作室里彌漫著一種特殊的靜謐,只有窗外偶爾傳來的鳥鳴打破這份寧靜。陽光透過老式的木格窗斜斜地灑進來,在泥塑作品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宋老師的工作服袖口已經磨得發白,但每一處磨損似乎都在訴說著與泥土相伴的歲月。
墻邊的博古架上陳列著各式泥塑,從傳統的福祿壽三星到充滿童趣的生肖動物,每一件都散發著獨特的生命力。最上層單獨擺放著一尊精致的仕女像,裙裾飛揚的線條流暢得仿佛下一秒就會隨風舞動。“這是用'甩泥成紋'的技法做的,”宋老師解釋道,“泥巴在半干時最聽話,要抓住那個時機。”
大缸旁的木架上晾著幾塊泥板,上面布滿了細密的裂紋。"這是自然的開片,“宋老師指著紋路說,”就像人的掌紋,每一塊泥都有自己獨特的紋理。他取下一塊已經干透的泥板,輕輕敲擊,發出清越的聲響,“聽,這就是好泥的聲音。”
角落里的小炭爐上坐著一壺水,咕嘟咕嘟地冒著熱氣。宋老師倒了兩杯茶,茶湯在粗瓷杯里蕩漾,倒映著工作室里的一切。茶香混合著泥土的氣息,竟出奇地和諧,就像這里的一切都那么自然地融為一體。
作者:2024級本科生 及遠哲
來自單位:山東大學(威海)數學與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