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7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我有幸走進泊頭火柴非遺傳承人田向農的工作室,近距離感受這項百年技藝的溫度與魅力。推開那扇斑駁的鐵門時,撲面而來的木香混合著淡淡的硫磺味,瞬間將我拉回到那個“一根火柴點亮萬家燈火”的年代。
田老師正在整理一批老模具。他粗糙的手指輕輕撫過那些木質模具,動作輕柔得像在撫摸自己的孩子。“這些都是老一輩傳下來的寶貝,”他抬頭沖我笑了笑,眼角舒展開來,“現在用的人少了,但我們還在堅持。”
看著他小心翼翼地擦拭模具的樣子,我感受到了一種堅定的力量。這些承載著百年記憶的工具,在他的手中依然煥發著生機。
田老師帶我參觀了制作車間。他認真地演示著藥頭調配的過程,電子秤上的數字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這個比例一點都不能錯,”他專注地盯著秤盤,“差一點點,火柴就點不著了。”
看著他一絲不茍的樣子,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工匠精神”。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還有人愿意為了一根小小的火柴如此較真,這份執著讓人敬佩。
文創產品展示區讓我眼前一亮。那些印著京劇臉譜、山水畫的火柴盒精美得讓人愛不釋手。“這些都是孩子們設計的,”田老師指著幾個年輕人說,“年輕人有想法,我們老一輩有手藝,結合起來才能讓老手藝煥發新生。”
看著他們熱烈討論的樣子,我看到了這項古老技藝的未來。
臨走時,我看到工作臺上擺著一盒剛包裝好的運河主題火柴。田老師注意到我的目光,笑著說:“這是準備參加下周非遺展的樣品。雖然現在用火柴的人少了,但我們相信,只要用心做,就一定能找到知音。”
夕陽的余暉透過窗戶灑進來,給整個工作室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色。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非遺傳承的希望之光。
作者:2024級本科生 及遠哲
來自單位:山東大學(威海)數學與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