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0日,山東大學 “網絡解碼,尋秘非遺” 調研團成員劉城源前往泉州傳統木船制造工坊,與省級傳承人黃振煌展開深度訪談,圍繞泉州傳統木船制造技藝的傳承現狀、數字化困境及項目賦能路徑等主題,進行全方位交流,探尋非遺傳承的新可能。
黃振煌介紹,泉州傳統木船制造技藝歷史厚重,水密艙造船技術曾領先世界數百年,承載海上絲綢之路記憶,2014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自父輩接觸木船制造,從選料、加工到水密艙工藝,積累數十年經驗,然而如今傳承舉步維艱:一方面,材料受限,30年前因木材采伐管控,傳統大型木船建造基本停滯,只能靠船模延續;另一方面,傳承斷層,省級傳承人僅4-5人,年輕人被高科技、高收入行業吸引,鮮少投身這耗時費力的傳統手藝。
談及傳播現狀,黃振煌坦言,目前木船技藝主要靠博物館展覽、政府定制船模維持熱度,大眾認知停留在多年前報道,缺乏系統傳播渠道。雖有零星媒體關注,但多聚焦表面,未深入挖掘工藝價值,導致這門藏著海上絲路密碼的技藝“養在深閨”。
聊到數字化需求,黃振煌直言痛點:傳承人群體不懂技術,渴望專業工具助力。像非遺小助手若能3D建模,還原樟木、紅木等選料特性,展示硬木加工難點、水密艙核心工藝,就能讓大眾直觀感受;非遺管理系統可建傳承人信息庫,記錄作品、技藝特點,輔助項目申報,解決手藝人不懂流程的難題;方言識別能收錄“水密艙”“硬木選材”等閩南語術語,留住技藝“方言密碼”。但當前缺乏適配的數字化工具,手藝人空有想法,難以轉化。
被問及對年輕人用數字化創新木船傳承的期待,黃振煌強調,數字化要保留傳統精髓,像水密艙原理、木船“前翹后平”船型智慧,需融入流行元素,讓年輕人通過互動體驗(如VR造船、3D模擬航行)感受魅力,同時不能替代師徒口傳心授,“游針”等針法必須師傅指導。他期待年輕人開發工具時,兼顧專業性與易用性,讓手藝人“用得順手”。
在非遺現代化創新方面,黃振煌建議,一方面從本地挖掘潛力,讓泉州年輕人了解木船與海絲文化關聯;另一方面呼吁跨界合作,目前僅靠手藝人“單打獨斗”,若能聯動文旅、科技企業,開發船模文創、航海主題數字體驗,或能破局。但受限于資金、政策支持,大規模創新難以推進。
此次訪談讓調研團對泉州傳統木船制造技藝的傳承困境與數字化需求,有了深刻認知。后續團隊將結合“非遺地圖”“非遺小助手”等項目工具,探索適配木船技藝的數字化方案,為古老非遺注入現代活力,助力其走出傳承“深巷”。
作者:劉城源
來自單位:山東大學(威海)數學與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