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旬,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赴陜西漢中社會實踐團隊,攜社會工作專業理念與方法走進漢中褒國康樂園,圍繞“照護服務、專業助老與精神關懷”三維度,為園區150余位老人開展為期12天的專業社工服務,以青春之力激活老年群體生命活力,讓“文化+康養”理念在實踐中落地生根。
專業照護:精準回應需求,筑牢生活安全網
社會工作強調“以人為本”,團隊從老人實際需求出發,構建分層照護服務體系。在日常照護環節,成員與護工協同開展基礎照護工作,從更換床單、更新安全提示等環境優化,到為老人修剪指甲等細節關懷,全方位改善老人居住與生活條件。針對認知障礙、行動不便等特殊群體,團隊實施“一對一”重點照護,通過定制化陪伴方案、實時安全監護,降低老人生活風險,用專業照護為老人筑起堅實的生活安全屏障。

專業賦能:發揮學科優勢,破解老年生活難題
依托法學與社會工作專業背景,團隊為老人提供精準化專業賦能服務,破解老年群體常見困境。在法律權益保護方面,團隊將《民法典》與老年生活場景結合,開設普法講座解析養老詐騙、財產糾紛等高頻問題,通過案例講解、互動問答等社工小組工作方法,幫助老人提升法律意識,掌握自我保護技能。在數字融入領域,團隊采用“個別化輔導+小組教學”模式,手把手教授老人軟件下載、話費充值、微信溝通等智能手機操作,助力老人跨越“數字鴻溝”,實現從“被動適應”到“主動融入”的轉變,彰顯社會工作“能力建設”的專業價值。
精神關懷:挖掘生命價值,搭建情感聯結橋
“傾聽與陪伴是社會工作最溫暖的專業技巧。”團隊以“憶路拾遺”為主題開展個案工作,成員或圍坐桌旁、或靜守床前,耐心傾聽老人講述人生故事,細致記錄歲月里的珍貴記憶,將零散的經歷整理成專屬“生命檔案”。這種深度陪伴不僅讓老人的人生價值被看見、被珍視,更幫助老人梳理生命意義,緩解孤獨感與失落感。此外,團隊聯合園區策劃七月集體生日會,從精選經典曲目排練、現場布置到準備手繪帆布包禮品,全程以老人需求為核心。生日會上,徐尚斌爺爺用口琴伴奏《我和我的祖國》,老人們在歌聲與歡笑中喚醒美好回憶,代際情感在互動中升溫,完美詮釋了社會工作“情感支持”與“社會融入”的專業目標。
實踐尾聲,團隊與園區開展專業交流座談會。社會工作系主任張翠娥教授結合老人身心特點,從社工專業視角分析園區助老服務現存問題,提供情緒調試、科學照護的專業方案;蔣俊杰老師則建議從老人個性問題切入,挖掘背后共性需求,推動助老工作專業化升級。雙方初步達成“學生實踐+專家指導”的校企合作共識,為后續持續開展專業社工服務奠定基礎。
“這次實踐讓我們深刻理解,社會工作是連接老人需求與幸福生活的橋梁。”實踐團成員表示,未來將繼續以專業社工服務為抓手,深耕助老公益領域,為推動“文化+康養”事業專業化發展、提升老年群體生活質量貢獻青春力量。(通訊員 許夢怡 龔麥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