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中國海洋大學海語春涯實踐團赴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在東仰小學、綠春一中兩所學校,同步啟動普通話推廣與職業生涯規劃活動。此次實踐以教育幫扶為核心抓手,聚焦少數民族地區學子成長需求,通過語言互通打破交流隔閡,以職業引航明晰發展方向,在雙向賦能中奏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青春樂章。
推普入課堂 三維教學筑根基 實踐團成員董珂宜創新采用“認知-實踐-倡議”三維課堂模式,讓普通話教學兼具深度與溫度。課堂上,實踐團成員精準解讀普通話核心定義,結合科普視頻與“哈尼族、彝族學子用普通話交流”的鮮活案例,厘清普通話與方言的功能差異,直觀呈現國家通用語言在跨地域溝通、民族文化傳承中的重要價值。同時,設計繞口令正音、“普通話小標兵”評比等互動環節,提煉“課堂正音互糾、校園宣導普及、家庭帶動踐行”的推普路徑,將語言學習轉化為可落地的行動方案,助力民族地區學子打通融入廣闊世界的語言通道。
圖1實踐團成員在東仰小學開展推廣普通話活動
職規引航向 互動交流啟未來 實踐團成員劉秋梅開展的職業規劃課堂,緊密結合綠春縣本土產業發展實際,用通俗案例講解職業選擇邏輯與規劃方法。從本地特色農業到新興人工智能行業,從傳統手藝傳承到現代技術崗位,她全面剖析不同職業的發展前景,現場學子踴躍舉手,在熱烈互動中打開職業視野,為邊疆民族地區人才培育注入新活力。
圖2實踐團成員在東仰小學開展職業規劃活動
問卷探需求 精準畫像明方向 為讓職業規劃指導更具針對性,實踐團成員李子涵牽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調研問卷工作。問卷設計緊扣民族地區學子特點,既設置“希望從事的職業類型”等客觀選擇題,也包含“希望學校提供怎樣的生涯支持”等開放性問題。
圖3實踐團成員在東仰小學帶領同學們做調查問卷
幫扶顯擔當 共筑民族共同體 此次實踐活動,是中國海洋大學深化教育幫扶、踐行社會責任的生動縮影。通過普通話推廣搭建文化交融橋梁,借助職業規劃點亮民族地區學子成長夢想,實踐團以專業行動,讓教育幫扶的成果切實惠及哈尼族、彝族師生。未來,團隊將持續探索教育幫扶新路徑,以語言為紐帶、以知識為支撐,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
圖4實踐團推普和職規課堂結束后與上課參與學生與帶班老師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