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師范大學 “紅脈溯源” 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團隊深入井岡山烈士陵園、革命博物館等核心教學點,聚焦紅色教育培訓的落地實踐展開專項考察。通過與一線講解員深度交流、沉浸式觀察教學場景,團隊系統(tǒng)解碼了當地紅色教育 “精準化育人、常態(tài)化提質” 的特色實踐模式。
分層教學顯巧思 因材施教潤人心
“小朋友們看,這位紅軍叔叔在戰(zhàn)場上為了保護戰(zhàn)友,把最后一顆子彈留給了敵人……” 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兒童展區(qū),講解員用生動的故事口吻為小學生群體展開講解,配合多媒體動畫演示,讓紅色歷史變得鮮活可感。團隊成員在旁認真記錄發(fā)現,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教學內容設計呈現出鮮明差異:面向小學生側重英烈的感性故事與精神傳承,語言風格活潑且充滿情感張力;接待初高中學生時,講解員則會取出泛黃的家書檔案、戰(zhàn)役地圖等實物教具,通過 “文字考證 + 場景還原” 的方式解析歷史細節(jié);而面對成年學員,講解內容更聚焦抗戰(zhàn)時期的戰(zhàn)略決策、艱苦環(huán)境中的信念堅守,融入更多黨史研究新成果。
“同樣的紅色故事,在不同群體面前有了不同的打開方式。” 團隊成員在調研日志中寫道,“講解員會根據學員年齡調整語言體系,比如給小學生講‘紅軍哥哥的草鞋’,給大學生分析‘井岡山斗爭的戰(zhàn)略意義’,這種精準觸達的教學智慧讓我們深受啟發(fā)。”
常態(tài)學習強根基 考核機制保質量
考察中,團隊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每位講解員的工作包里都裝著最新一期的《井岡山紅培教學研究》內部雜志,手機里還存著共享學習平臺的最新動態(tài)。“我們每周都會收到更新的學習資料,內容涵蓋黨史新解讀、教學案例分析等;每月要參加閉卷考核和現場試講評估。” 講解員小張向團隊介紹道。
在博物館的教研辦公室,團隊看到墻上貼滿了講解員的學習計劃表,桌上整齊擺放著標注密密麻麻的黨史文獻和教學筆記。內部共享平臺上,實時更新著 30 余名講解員的研究心得,從 “如何用青年語言講好紅色故事” 到 “革命文物背后的情感共鳴點挖掘”,各類教學反思與創(chuàng)新思路不斷涌現。“這種‘周學習蓄能、月考核提質’的機制,讓紅色講解既保持歷史嚴肅性,又充滿時代鮮活感。” 團隊指導老師點評道。
現場教學鑄靈魂 精神洗禮入人心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 在井岡山烈士陵園的紀念碑前,一隊學員正舉起右拳莊嚴宣誓,獻花儀式上的每一次鞠躬都飽含敬意,周圍傳來的《映山紅》合唱聲更讓現場氛圍莊重而熱烈。團隊成員靜靜佇立觀察,發(fā)現學員們時而駐足凝視史料展板,時而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時而與講解員低聲交流感悟。
“原以為現場教學就是走走看看,沒想到能讓人如此沉浸。” 團隊成員深有感觸,“當講解員指著烈士遺物講述‘半條棉被’的故事時,我看到不少學員紅了眼眶;在模擬戰(zhàn)壕體驗區(qū),成年學員們通過負重行軍、隱蔽作戰(zhàn)等互動項目,真切體會到革命先輩的艱辛。這種‘情境 + 情感’的教學模式,讓紅色教育真正走進了心里。”
此次核心教學點考察,讓團隊深刻認識到紅色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實踐創(chuàng)新。團隊負責人表示,將把井岡山 “精準化教學、常態(tài)化提升” 的實踐經驗整理成案例集,為校園紅色教育課程設計、實踐活動開展提供參考,讓紅色基因在青年學子中更好地傳承弘揚。
(通訊員:楊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