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下的生長:大學生活的多維敘事
九月的風帶著桂花味鉆進宿舍窗縫時,行李箱滾輪碾過石板路的聲響,是大學生活的開篇序曲。第一次自己鋪床單、第一次在食堂排隊時計算卡路里、第一次對著選課系統里密密麻麻的課程代碼發呆……這些瑣碎的“第一次”,拼湊出獨立生活的初體驗。曾經被父母安排好的時間表,突然變成了可以自由填充的空白頁:有人在清晨的圖書館搶占靠窗的座位,有人在深夜的畫室里與顏料為伴,也有人在宿舍的臥談會上,從理想聊到凌晨的星光。
課堂永遠是大學生活的底色,但它早已不是中學時“老師講、學生記”的單向輸出。在哲學課上為“存在與虛無”爭得面紅耳赤,在實驗室里為了一個數據偏差重復操作到深夜,在選修課的田野調查中,跟著老農學習辨認野菜的生長規律……知識在這里變得立體,它不再是課本上的鉛字,而是能用來辯論的觀點、能動手驗證的假設、能連接現實的橋梁。最難忘的是期末周的圖書館,數百人呼吸交疊的空間里,翻書聲與鍵盤聲交織成無聲的約定——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目標較勁,卻又在抬頭時,從鄰座遞來的一塊巧克力里,讀懂彼此的默契。
社團與實踐,是大學生活最鮮活的注腳。加入辯論隊的同學,在一次次攻防中學會邏輯與共情;投身志愿者協會的伙伴,在山區支教時,第一次明白“被需要”比“被贊美”更有力量;而那些在創業孵化園熬夜改方案的團隊,早已把“失敗”當作常態,把“再試一次”掛在嘴邊。這些經歷像棱鏡,折射出課堂外的成長:我們開始懂得團隊協作的意義,學會在分歧中尋找共識,也慢慢明白,興趣不僅是熱愛,更是能支撐我們走得更遠的動力。
當然,大學生活也少不了獨處的時刻。在黃昏的操場一圈圈散步,看夕陽把教學樓的影子拉得很長;在周末的咖啡館讀一本與專業無關的書,任由思緒漫無邊際;或是在某個失眠的夜晚,突然開始思考“未來”到底是什么模樣。這些獨處的時光,像土壤里的養分,讓我們在喧囂過后,有機會沉淀自己,認清真正想要的東西——或許不是別人眼中的“成功”,而是能讓自己內心安定的方向。
畢業季的蟬鳴響起時,再回頭看,大學生活早已不是剛入學時想象的模樣。它沒有那么多偶像劇里的轟轟烈烈,更多的是日常里的細碎成長:從依賴到獨立,從迷茫到堅定,從只關注自己到學會理解他人。就像一棵樹,在四年的時光里,悄悄扎根,慢慢生長,最終枝繁葉茂,足以迎接外面的風雨。而那些在圖書館里讀過的書、在社團里并肩過的人、在深夜里思考過的問題,都成了樹干里的年輪,刻下獨屬于我們的青春印記。
大學生活推薦
- 象牙塔下的生長:大學生活的多維敘事
- 大學生活像一幅正在暈染的水墨畫,既有課堂上知識的濃墨重彩,也有社團里興趣的輕描淡寫,更有獨處時思考的留白。它是青春期最后的緩沖
- 08-11
- 走進非遺·匠心傳承
- 2025年7月10日,南京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非遺尋跡”社會實踐團攜手蘇州工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實踐團走進宿遷市泗洪縣半城鎮,開啟
- 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