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黃路上的青春印記——一名中醫學生的校園日常
清晨六點半,宿舍樓還浸在薄霧里時,中醫學院的晨讀聲已順著窗縫溜出來。我捧著泛黃的《黃帝內經》站在銀杏樹下,“岐伯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晦澀的字句在舌尖滾過,像在跟兩千年前的先哲對話。這是中醫學生的日常——別人背單詞的時間,我們在背“四氣五味”“君臣佐使”。
課堂上永遠是兩種聲音的交織。解剖學老師拿著人體模型講解神經走向,隔壁中醫診斷學教室,教授正示范如何通過舌苔辨別“痰濕”與“濕熱”。第一次給同學把脈時,我緊張得手心冒汗,指尖下的脈搏跳得雜亂,直到老師握住我的手腕:“別急,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用心去聽臟腑的聲音。”后來才明白,這“聽”的功夫,藏著中醫“整體觀”的精髓——不是孤立看指標,而是體察氣血陰陽的流轉。
實驗室是另一個奇妙的世界。中藥炮制課上,我們戴著口罩翻炒蒼術,看它在高溫下由白轉黃,散出醇厚的香氣;顯微鑒別課上,透過鏡頭看金銀花的花粉粒,像捧著星星的小太陽。最難忘的是去藥圃認藥,春日的薄荷能提神,秋日的麥冬根部飽滿,老師折下桂枝讓我們聞:“記住這辛溫的味道,它能溫通經脈,就像給氣血搭座橋。”原來課本上的“性味歸經”,都藏在草木的形、色、氣里。
周末常泡在附屬醫院的門診樓。跟師抄方時,老師一邊問病人“晚上睡得沉嗎?大便成形嗎?”,一邊提筆寫下“柴胡10g,黃芩10g,半夏9g……”。有次遇到失眠的阿姨,老師在方子上加了合歡皮,解釋道:“草木也有性情,合歡能解肝郁,讓人睡得安穩。”看著方子上的藥材漸漸變成熬出的藥湯,再聽病人復診時說“睡得香了”,突然懂了“醫者仁心”不只是句口號。
同學間的玩笑也帶著“中醫味”。有人熬夜趕論文,會被調侃“肝血不足,該泡點枸杞”;食堂打菜時,總有人念叨“今天濕氣重,得多吃點山藥健脾”。我們會在冬至那天一起煮當歸羊肉湯,在梅雨季節曬陳皮,把中醫的智慧悄悄融進生活。
偶爾也會有迷茫。當現代醫學的精準儀器遇上中醫的“望聞問切”,當標準化的診療指南撞上“同病異治”的個體化方案,會疑惑傳統是否還能跟上時代。但看到老教授用幾副湯藥治好疑難雜癥,看到中藥房里整齊排列的藥柜像座守護健康的城堡,又會重新堅定——這條路或許慢,但每一步都踩著先人的智慧,連著患者的期待。
夕陽西下時,藥圃的艾草在風中搖曳。我摘下一片艾葉,想起《本草綱目》里“溫中、逐冷、除濕”的記載。這大概就是中醫學生的青春:在古籍里找答案,在實踐中悟真理,讓古老的岐黃之術,在我們的手里繼續生長出溫暖的力量。
大學生活推薦
- 老藥箱里的夏天
- 梅雨季節的南方小鎮,少年林小滿在整理外婆遺物時,發現了一只褪色的藤編藥箱。箱底泛黃的處方箋上,除了草藥名,還藏著外婆與一位陌生
- 08-11
- 青衿懷仁術:中醫專業的大學時光記
- 中醫專業的大學生活,是一場與古籍對話、與實踐相擁的修行。在這里,晨光里的《黃帝內經》誦讀聲與實驗室的中藥煎香交織,課堂上的經絡
- 08-11
- 象牙塔下的生長:大學生活的多維敘事
- 大學生活像一幅正在暈染的水墨畫,既有課堂上知識的濃墨重彩,也有社團里興趣的輕描淡寫,更有獨處時思考的留白。它是青春期最后的緩沖
- 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