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申佳琳 陳鍶琳)7月21日清晨,臺風“韋帕”的余威仍在,卻未能阻擋青春奔赴的腳步,廣東工業大學“破曉時分”社會實踐隊的12名跨專業學子帶著精心打磨的課程,奔赴江門鶴山開啟三下鄉實踐。7月21日至25日,這支青年隊伍響應“百千萬工程”號召,在鶴山開展為期五天的支教與調研活動,以多元課程為載體,用青春智慧破解基層教學難題,在風雨中筑牢教育根基,生動有趣的課程激發了孩子們濃厚的學習興趣。
風雨兼程筑根基精準籌備顯擔當 “原本定在20日的行程推遲了,但備課資料我們在家就反復打磨好了。”實踐隊隊長在出發前清點物資時說道。受臺風“韋帕”影響,團隊出行計劃延遲一日,但隊員們的支教熱情絲毫未減。7月21日清晨,團隊準時集結奔赴鶴山,抵達后迅速完成住宿安頓與物資清點,第一時間深入支教社區勘察場地,結合實際情況優化課程表。
當天下午,實踐隊員赴鶴山一中,與學校教師進行了深入訪談。此次交流讓隊員們對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與實踐有了深刻認識。老師強調“看見每個孩子”,關注學生情緒與需求,致力于營造安全理解的環境。更令隊員動容的是老師對“培養完整的人”這一教育目標的詮釋:重視引導學生接納自我、培養抗挫力,堅持“育分更育人”。此次訪談是一次深刻的教育理念洗禮,一中老師“看見每個孩子”、“育完整的人”的智慧,為隊員后續支教活動提供了寶貴的思想啟迪和實踐方向。
圖為破曉時分社會實踐隊采訪鶴山一中老師。石金艷 供圖
籌備工作既要快更要實。當晚,團隊便結合訪談收獲與前期調研,緊急調整了支教課程計劃,力求讓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實際需求。隊員們以嚴謹態度落實每一項準備:從教具分類整理到課堂規則預設,從應急方案制定到課程銜接規劃,細致入微的籌備為后續教學活動筑牢基礎。這份扎實作風,正是青年學子踐行“求真務實”精神的生動體現。
多元課堂綻活力教學相長顯智慧 五天支教中,實踐隊構建起“學科啟蒙+安全防護+文化傳承+素質培養”的四維課程體系,用創新設計點燃學習熱情,在動態調整中不斷錘煉教學能力。
學科課堂巧轉化,抽象知識變生動。歷史課上,隊員以“鶴山本地歷史人物”為切入點,用故事串聯時間線,孩子們專注的眼神與高頻互動讓課堂持續升溫;數學課將“雞兔同籠”問題轉化為“農場闖關游戲”,原本皺眉的學生開始主動舉手推演,課后仍圍著隊員追問“下一關題目”;物理課遭遇首次實驗超時難題后,隊員當即采用“演示+分組實操”模式,既讓每個孩子觸摸到實驗器材,又通過“實驗觀察員”崗位設置維持秩序,課堂后半段孩子們的專注度顯著提升。
安全與心理課程雙線并行,守護成長每一步。防溺水課上,警示視頻播放時的寂靜與互動演練時的投入形成鮮明對比,隊員們設計的“模擬救援”環節讓安全知識從課本走入實踐;防詐騙課結合老人訪談中收集的真實案例,用“小鬼當家”情景模擬教會學生識別陷阱,課后抽查顯示80%的孩子能準確說出三種防騙技巧。收官日的“預防校園霸凌”心理健康課上,隊員結合案例講解軟暴力的表現與危害,引導學生繪制“自我保護小貼士”;“人際交往”課通過情景模擬讓學生主動分享交友故事,課堂上“如何與同學化解矛盾”的討論聲此起彼伏。
文化素質課程多點開花,興趣之花悄然綻放。非遺漆扇手工課上,隊員們分工示范技法、看護工具,讓每個孩子都帶著專屬作品滿意離開;八段錦課上,孩子們從嬉笑模仿到認真投入,課間自發練習的身影成了社區新風景。最后一日的中國象棋課成為“人氣王”,棋盤前孩子們專注對弈,舉手請教規則的熱情高漲,參與度遠超此前課程;“文化自信”思政繪畫課上,孩子們用畫筆描繪碉樓、詠春等本土文化符號,10歲的小林在作品旁寫道:“這是我的家鄉,我為它驕傲”,課堂精彩瞬間被鏡頭定格成珍貴紀念。
圖為破曉時分社會實踐隊教孩子們下棋。周諭瑩 供圖
教學過程中,團隊堅持即時優化。針對手工課秩序波動問題,迅速明確協助分工并強化安全規范;面對課程節奏過快等情況,通過分層提問、增加視頻互動等方式調整。每日晚間的總結會是課程優化的“加油站”。“今天物理課超時了,下次要提前預留10分鐘總結。”“安全課的互動游戲可以再多設計幾個。”隊員們圍坐在一起,結合課堂記錄和學生反饋復盤當日教學。“如何讓內容更生動”“怎樣提升互動效率”成為討論焦點,隊員們在復盤反思中精益求精。
基層調研察民情延伸服務顯擔當 支教之余,實踐隊分多路深入鶴山基層,在調研走訪中感知社情民意。7月22日上午,隊員們來到社區活動中心,與正在納涼的老人們圍坐交談。“社區的長者飯堂很好,三菜一湯才5塊錢,我們老人吃得舒心。”78歲的張奶奶邊說邊豎起大拇指,“就是想學著用手機看天氣預報,總怕按錯鍵。”隊員們認真記錄下老人們對“手機操作指導”“組織短途旅游”的需求,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民生期盼。當聊起鶴山的變化,土生土長的李爺爺打開了話匣子:“以前這一帶全是田地,現在高樓拔地而起,馬路修得比城里還平整。”他指著窗外的社區廣場說,“那里以前是曬谷場,現在成了我們跳廣場舞的地方。”老人們的講述,讓隊員們對鄉村振興的成果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紅色文化探訪讓隊員們深受觸動。7月23日上午,在鶴山烈士陵園,隊員們向烈士紀念碑敬獻鮮花,認真聆聽講解員講述革命先烈的事跡。“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他們為了理想挺身而出,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隊員們在參觀筆記中寫道。隨后走訪的中共舊址,青瓦白墻的古樸建筑里,現代化的展陳方式生動還原了革命場景,隊員們一邊拍攝資料,一邊記錄舊址保護與紅色文化傳承的做法,盡管陰天光線影響拍攝,大家仍通過調整角度、后期補光等方式,確保調研資料完整。
文化地標探訪讓隊員們觸摸到鶴山的歷史脈絡。在梁贊故居,隊員們看著墻上的詠春拳譜,聽著傳承人講述“武術不止于打斗,更在修身養性”的理念,對非遺傳承有了新理解;鶴山博物館內,“桑基魚塘”的微縮模型、僑鄉民俗的實物展陳,讓隊員們深入了解當地歷史;霄南村的走訪中,平整的柏油路、整齊的農家院、設施齊全的文化廣場,無不展現著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圖為破曉時分社會實踐隊探訪梁贊故居。郭紹文 供圖
調研中遇到的小挑戰,也成了成長的契機。“一開始采訪時,老人們比較拘謹,我們就先聊家常再問問題。”隊員們總結出“拉近距離再提問”的訪談技巧;針對錄音環境嘈雜的問題,大家學會了用手機備忘錄快速記錄關鍵信息;發現設備準備不足后,立刻調整分工,確保后續拍攝“一人持機、一人補光”。這些在實踐中積累的經驗,讓調研工作愈發扎實高效。
實踐期間,隊員們運用專業技能服務社區,得知為預防基孔肯雅熱,社區需排查臺風過境后的積水隱患以杜絕蚊蟲滋生,便主動運用無人機進行空中巡查,精準排查路面積水情況,高效配合社區工作。“能用專業技能為社區辦實事,這種奉獻的感覺特別有意義。”參與巡查的隊員表示。青年擔當在點滴行動中充分彰顯,本次實踐活動的價值也更為凸顯。
青春聚力結碩果初心不改向遠方 7月25日下午,最后一堂課結束后,孩子們紛紛把畫作、手工送給隊員,稚嫩的筆跡寫著“謝謝老師”“希望你們再來”。五天里,12名隊員共開發29節特色課程,服務社區學生50余人次,收集教學反饋87條,形成3份課程優化方案。
當日傍晚,隊伍召開總結交流會,隊員們圍繞課程成效、個人成長展開分享。“象棋課的高參與度證明貼近孩子興趣的重要性”“心理課調整互動形式后,紀律明顯好轉”,教學組復盤著課程優化的每一步。隊員們細數成長:“拍攝剪輯能力在記錄活動中提升”“組織課堂讓表達更有條理”“調研時學會了如何拉近距離溝通”。實踐期間,宣傳組持續制作推文、每日紀實記錄點滴,視頻組用鏡頭記錄下每一個精彩瞬間,調研組成員整理問卷、深入家訪,全方位為實踐留下完整記錄。
圖為破曉時分社會實踐隊與隊旗合影。郭紹文 供圖
“孩子們的笑容是最珍貴的反饋。”在實踐總結會上,隊員們感慨道。從最初面對課堂秩序時的緊張無措,到后來能從容調整教學策略;從調研時的羞澀靦腆,到能主動與老人深入交流,隊員們在服務中完成了自我成長。“這次實踐讓我們明白,基層需要青年力量,青年也能在基層成長。”實踐隊指導老師表示。目前,團隊正按計劃推進問卷數據分析、課程資源整理和調研成果總結,為后續實踐積累經驗。
青春的腳步從未停歇,教育的初心始終滾燙。廣東工業大學“破曉時分”社會實踐隊的鶴山之行雖已結束,但青年學子用知識賦能基層的實踐仍在繼續。基層需要青年力量,青年也能在基層成長。這支隊伍將帶著實踐中收獲的成長與思考,繼續深耕基層教育,讓青春力量在服務“百千萬工程”的實踐中綻放更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