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傳統木構古建筑保護現狀,探索文化遺產傳承新路徑,2025年7月27日至29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安德學院“赴九省數余地木質古建筑保護”暑期社會實踐團前往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化羊峪,對化羊廟古建筑群展開為期三天的專題調研。本次調研聚焦古建保護現狀、文化傳承困境及數字化保護路徑,為傳統文化遺產保護貢獻青年力量。

千年古建的歷史價值與藝術魅力
化羊廟始建于宋代,歷經多次修繕與擴建,現存東岳獻殿等建筑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據《鄠邑區文物志》記載,化羊廟是關中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廟宇建筑群,其東岳獻殿以"五間六楹"的布局和單檐廡殿頂的建筑形式,展現出元代建筑藝術的精華。
"東岳獻殿的斗拱設計和結構韻律感,體現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小隊隊長張揚介紹道,"雖然大部分木構件已出現朽化,但那些精美的花紋依然清晰可見,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并且化羊廟東岳獻殿,是西安地區現存唯一的元代建筑,對研究我國元代建筑形制具有重要的價值。東岳獻殿嚴謹、簡明的結構與構造做法,整體建筑風格敦厚大氣,是體現元、明時期木構建筑營造做法發展演變和建筑形制的珍貴實物。"

保護困境:老齡化管理與資金短缺
調研發現,化羊廟的管理團隊全部由上了年紀的老人組成,鮮少能見到來這里的年輕人,缺乏年輕力量加入。"除廟會期間外,平日游客稀少,香火收入微薄,維護資金嚴重不足。"小隊負責人張揚介紹,"老人們雖充滿熱情,但體力和專業能力有限,這種狀況令人擔憂。"
這種現象與泰山岱廟等知名古建面臨的"保護與開發平衡"問題形成對比。岱廟通過"中軸對稱"的嚴謹布局和豐富的碑刻文化吸引游客,而化羊廟則因地理位置較偏、宣傳不足,難以形成穩定的客源。團隊建議可借鑒泰山"數字化保護+文旅融合"的經驗,通過新媒體宣傳提升知名度。

數字化保護:青年團隊的創新探索
針對古建保護的技術難題,團隊使用設備對東岳獻殿進行了粗略的數據采集,并嘗試建立VR模型。"測繪不僅是記錄,更是與古人對話的過程。"團隊成員表示,"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更科學地評估建筑穩定性,為保護提供依據,并且將還沒有朽化的現在,很好地記錄下來。"
文化傳承:從民俗活動到數字傳播
化羊廟的民俗文化底蘊深厚,每年農歷正月二十日和六月初十的廟會曾是重要文化盛事。
"我們計劃制作短視頻,記錄廟會傳統技藝。"團隊成員說,"同時建議政府多開展一些與高校合作的'古建保護+非遺傳承'的研學項目,吸引年輕人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