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至16日,長安大學赴陜西商洛“智慧營建・綠映商山”暑期社會實踐隊深入柞水縣,足跡遍布孝義文化體驗園、終南山寨、藥王堂村、車家河村等十余處調研點。團隊通過實地勘察、座談訪談、精準測繪等方式,系統挖掘傳統建筑中的生態智慧與文化基因,探索文化遺產活化路徑,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實踐隊合影(來源:團隊成員自攝)
一、文化根脈:從歷史遺存中觸摸文明印記
實踐隊系統考察柞水孝義文化體驗園,深入挖掘西周“孝友”倫理的當代價值。通過對孝義廳署建筑群的考察,實踐隊梳理了古代吏治文化、孝廉思想與民間技藝的傳承脈絡。團隊專業記錄了清代城墻遺址的石子泥土砌筑工藝、構造邏輯及碑文信息。
實踐隊在孝義文化體驗園調研(來源:團隊成員自攝)
二、營建密碼:從古建技藝中萃取生態智慧
沿乾佑河南岸探訪古棧道遺址時,隊員們發現了崖壁上的 “工程密碼”,這種 “因地形制宜” 的布局,既適應山地落差,又保障通行安全,隊員們多角度拍攝棧孔細節,留存下這份古代 “高速公路” 的建造智慧。
古石橋的拱形智慧同樣令人驚嘆。多孔石拱設計利用力學分散荷載,拱洞助力洪水期泄洪,石材抗壓性與秦嶺山水渾然相融。
終南山寨堪稱活態營建教科書,其夯土建筑通過各種工藝來緩解開裂、增強耐蝕性;石板房以山石為骨,青灰石板屋頂“冬暖夏涼”,碎石填縫兼顧省料加固;抬梁式木屋架用精密榫卯咬合,建筑構件與雕刻花紋融實用與審美于一體。
實踐隊在古橋調研、村民為實踐隊講述棧道遺址歷史(來源:團隊成員自攝)
三、古今對話:在鄉村振興中激活傳統價值
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在柞水民宿集群中鮮明。陽坡院子保留陜南傳統夯土墻、坡屋頂,植入鋼構玻璃與現代陳設,成為“新舊共生”典范。車家河村的西坡・秦嶺民宿是活化樣本:12棟瀕危夯土老宅經科學加固,保留土石混合墻體天然保溫性,變老宅為高端旅居,帶動全村轉型民宿經濟。
同時,此次調研又揭示了諸多現實矛盾:藥王堂村村民雖以夯土建筑 “冬暖夏涼” 為傲,卻不知其背后的低碳價值;朱家灣村依托終南山寨發展旅游,人均 GDP 達 3.6 萬元,但綠色能源尚未普及;老街居民渴望改善廚衛設施,又怕破壞鄰里溫情。問卷顯示,多數村民雖期待太陽能、沼氣技術的推廣應用,但缺乏專業指導與有效推廣渠道。
實踐隊與當地村民進行訪談(來源:團隊成員自攝)
四、青春擔當:以專業智慧繪就發展藍圖
實踐隊出征前做足準備:梳理商洛地形氣候、物質文化遺產現狀,聚焦橋梁棧道技藝與綠色技術推廣,制作民生問卷與宣傳手冊。
抵達后,實踐隊與朱家灣村駐村干部李宗仁局長座談,了解到村民自發修繕夯土建筑轉型民宿的現狀;藥王堂村與村民深談,記錄下對傳統建筑的認同與對綠色能源的期待。與柞水縣住建局潘文超局長的座談更具啟發性:鳳凰古鎮作為該地區現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院落布局保留了江南移民帶來的徽派精髓,但面臨著特色不鮮明、過度商業化等諸多挑戰。
實踐隊與藥王堂村村長召開座談會(來源:團隊成員自攝)
結語:讓千年智慧照見未來
目前,實踐隊已完成建筑影像整理、口述史料音視頻整理,正系統梳理傳統營建智慧,計劃結合現代技術形成可行的鄉村建設方案。
此次秦嶺之行,隊員們丈量古建肌理,觸摸文明溫度。從孝義文化到棧道古橋智慧,從夯土技藝現代轉化到民宿活化實踐,每一處遺存都是古人與自然對話的結晶,每一次調研都是傳統與現代的握手。“傳統不是過去的標本,而是未來的養分。”隊員們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關鍵在于讓千年營建智慧與現代綠色理念共生。長安大學學子將帶著這份收獲繼續前行,讓秦嶺深處的古建智慧在“智慧營建”中煥發新生,讓商山的綠水青山真正成為滋養鄉愁、孕育未來的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