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尋古代工匠智慧,助力當代綠色建筑發展,長安大學赴陜西商洛“智慧營建·綠映商山”暑期社會實踐隊于7月14日至15日深入商洛市柞水縣,對珍貴的棧道遺址與古石橋進行了詳盡的實地調研與信息采集,挖掘傳統建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營造智慧。
村民為實踐隊講述棧道遺址歷史(來源:成員自攝)
棧道遺痕:崖壁上的古代“高速公路”
7月14日下午,實踐隊抵達柞水縣藥王堂村附近的乾佑河南岸。在當地村民的指引下,隊員們于藥王堂一組區域成功發現并考察了一段保存相對完好的古棧道遺址。村民向隊員們講述了棧道過往的歷史,成為連接古今的生動注腳。
這段棧道沿乾佑河南岸呈東西走向延伸,長度約150米,高出河面約3米。左段遺址的?组_鑿于石坡上,表現為三排?谆騼膳艞?祝茰y原來的形制為斜坡搭架式棧道。右段遺址的?组_鑿于與水面垂直的石壁上,表現為上下兩排棧孔,推測原來的形制為平梁立柱式棧道。實踐隊對棧道遺址進行了多角度、高精度的影像拍攝與記錄,留存了寶貴的一手資料,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乾佑河南岸棧道遺址實拍(來源:成員自攝)
古橋風韻:石拱跨越時光的堅韌
7月15日上午,實踐隊轉赴考察柞水境內一座歷史悠久的古石橋。“在我小的時候這座橋就在了”,當地老者的話語印證了古橋歷經的滄桑歲月。經勘察分析,該橋為多孔石拱橋,其核心智慧在于巧妙運用拱形力學,有效分散荷載,充分發揮石材抗壓性能,適應山區復雜地形水文。拱形橋洞設計利于洪水期泄洪,減輕水流沖擊,保障結構穩定。就地取材,經濟堅固。古樸典雅的造型、流暢的拱洞線條與周邊秦嶺山水渾然一體,體現了功能性與環境協調性的統一。實踐隊對古橋的現狀、結構細節及周邊環境進行了細致的影像記錄,并在古橋前合影留念,感受這份跨越時空的工程杰作。
古橋現狀(來源:成員自攝)
智慧傳承:連接古今的文化紐帶
此次實踐收獲豐碩。隊員們不僅實地采集了古棧道、古橋在選址、材料、結構、防洪及環境融合等方面的具體案例,更深刻領悟到其中蘊含的“天人合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生態營建智慧。這些遺跡不僅是交通設施,更是區域發展的“見證者”和連接古今的“文化紐帶”,記錄著變遷,啟迪著未來。
實踐隊表示,采集的資料將進行系統分析,旨在提煉可為現代“智慧營建”借鑒的生態理念與技術,為綠色建筑與文化遺產保護貢獻力量,讓古老智慧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秦嶺深處的棧道孔痕與古橋拱影,正成為學子踐行綠色發展的靈感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