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江蘇省環境科學學會“大學生志愿者千鄉萬村環保科普行動”的號召,河海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學院組建了“心系石泉,低碳生活”科普小分隊,團隊于7月21日至26日赴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開展了為期一周的環保科普實踐活動。實踐團通過調研石泉縣綠色產業發展情況、社區宣傳、校園科普等形式,將環保科普與文化課程、產業調研有機結合,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為當地小學生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綠色科普夏令營。
一、調研生態農業:綠色產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陜西省石泉縣是河海大學的對口扶貧單位,石泉縣自2020年脫貧以來,通過發展特色農業、農旅融合等措施,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踐團聚焦石泉縣的生態農業,深入陜西天成絲業有限公司、石泉縣蠶種場有限公司等地開展實地調研。團隊成員走進生產車間,詳細觀察蠶繭篩選、低溫冷凍保存、高壓滲透分離絲膠等環節。團隊成員與生產負責人深入交流,詳細了解企業引入的自動化篩選、水資源循環利用等低碳技術,并記錄生產流程中的能耗與減排細節。
圖1調研石泉縣桑蠶產業
根據調研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實踐團建立數學模型,圍繞繭層率、經濟效益、飼料成本、品種適應性、飼養周期五大關鍵指標,構建一套多指標綜合評價模型,為企業的育蠶模式提供參考,得到了企業技術人員的認可。
二、開展公益支教:趣味科普播撒環保種子
圖2開營儀式
心系石泉,感恩大山。在石泉縣紅巖社區,實踐團面向留守兒童群體開展“大手拉小手”公益支教活動。通過課業輔導與環保科普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幫助孩子們鞏固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其生態文明意識,引導他們成為美麗中國的踐行者。活動采用互動教學、實踐體驗等形式,將綠色理念融入日常課程,提升留守兒童的綜合素質。
圖3志愿者同家長對話
在開營儀式上,實踐團通過生動有趣的環保主題動畫引入低碳理念,迅速拉近了與孩子們的距離。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需求,志愿者們采取“一對一”和“小組互助”相結合的方式,耐心解答數學難題,細致講解語文閱讀理解,幫助孩子們鞏固知識要點。
圖4實踐團輔導文化課程
在科普課堂環節,實踐團精心設計“垃圾分類小能手”、“節能減排大挑戰”等游戲,通過趣味游戲,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掌握了垃圾分類知識和節能減排方法。
圖5指導孩子進行科技小制作
三、童心繪就未來:藝術創作點亮環保科技夢 藝術創作環節中,孩子們以“未來環保科技”為主題展開創意表達。在繪畫課堂上,一幅幅充滿科技感的作品生動呈現:有的描繪了由太陽能板構建的立體城市,有的設計了能自動分類垃圾的智能機器人,還有的想象出能將廢氣轉化為清新空氣的生態裝置。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更體現了他們對綠色未來的美好憧憬。
圖6小朋友繪畫作品展示
圖7手工制作展示
四、實踐團成員感悟 實踐團隊長王濤:“看到孩子們從環保知識的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傳播者,這正是我們活動的最大意義。希望這顆綠色的種子能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隊員方成英:“我們常被孩子們眼里的光打動。用泥土講地質,借蟬鳴說生態,他們學得專注又快樂。有個孩子說“原來星星也有名字”,突然明白:我們不僅教知識,更在幫他們發現“自己與世界有關聯”。這份聯結,或許就是點亮未來的火種。”
隊員廉子辰:“孩子們睿智渴望求知而又天真的眼神,無數次打動了我。希望低碳環保的知識能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花園中生根發芽,幾天的陪伴雖短,但愿我們的講授恰似一首童謠在孩子們的心頭回響。”
圖8結束合影
“心系石泉,低碳生活”科普實踐團通過調研企業了解綠色產業運行模式,以支教傳遞愛心,以科普傳遞知識,40多名孩子正成長為“低碳小使者”,將環保理念、低碳生活方式帶回家庭。實踐團成員將繼續發揮自身專業能力,搭建高校、企業、社區合作的橋梁,讓青春之花綻放在建設美麗中國的火熱實踐中,為千鄉萬村環保科普行貢獻青春力量!
文字:方成英,高伊知,廉子辰
圖片:“心系石泉,低碳生活”科普小分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