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一場以“繪紅色軍墾魂,放時代紙鳶情”為主題的軍墾風箏上色活動,在軍墾第一連熱鬧開啟。此次活動由石河子大學保衛部赴第八師一五二團軍墾第一連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策劃開展,旨在以風箏為載體,讓參與者在手繪創作中重溫軍墾歷史,將紅色軍墾故事融入色彩與線條,讓艱苦奮斗的精神隨紙鳶升空,在新時代的藍天下傳遞紅色力量,讓紅色記憶以更生動的方式扎根人心。
(圖一 團隊成員與山東建筑大學成員合影 趙亞楠供圖)
空白風箏、各色顏料、畫筆整齊排開,風箏面上印著的鳳鳥展翅、蜜蜂采擷的圖案,細看之下別有深意:鳳鳥振翅的姿態,恰似軍墾戰士們踏破戈壁荒漠時的昂揚斗志,那舒展的羽翼里藏著 “向困難進軍” 的無畏氣概,正如先輩們以 “敢教日月換新天” 的豪情,讓荒灘野嶺煥發新生;而蜜蜂穿梭花叢的忙碌身影,多像當年戰士們手持坎土曼墾荒的模樣,它們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不正是 “熱愛祖國 無私奉獻 艱苦創業 開拓進取” 兵團精神的生動寫照 —— 就像軍墾人年復一年在鹽堿地上耕耘,用點滴汗水澆灌出萬畝良田,讓戈壁灘綻放出生命的繁花。這靈動的圖案,不經意間便將那段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的奮斗歲月,以鮮活的方式鋪展在眼前。
(圖二 團隊成員指導涂色 謝璐同供圖)
拿起畫筆,現場瞬間成了創意工坊。有人專注勾勒鳳鳥振翅的輪廓,用漸變的金紅渲染羽翼,讓那抹靈動的色彩里透著軍墾戰士踏破戈壁的銳氣;有人細細描摹蜜蜂的紋路,以暖黃鋪陳身軀,仿佛把先輩們手持坎土曼墾荒的勤懇,都融進了這忙碌的身影里;還有人特意在邊角添上五角星、紅旗,讓紅色印記與自然意象交相輝映,更顯厚重。山東建筑大學的同學們發揮專業優勢,將鳳鳥的昂揚與田野的生機巧妙配色,讓 “艱苦創業” 的精神在構圖里煥發新意;實踐團成員則耐心握著游客小朋友的手,一同為蜜蜂翅膀添上亮白,笑聲里藏著對 “自力更生” 的代代相傳,整個場地都飄著專注又歡快的氣息。
(圖三 游客小朋友參與活動 趙亞楠供圖)
互動環節里,實踐團成員忙前忙后,幫游客調顏料、講技巧 —— 時而講解鳳鳥圖案里藏著的 “向困難進軍” 的故事,時而說明蜜蜂紋路與 “點滴耕耘” 的關聯。大家合力完成的風箏被一一送給參與的朋友們當紀念,這份帶著溫度的手作,成了串聯起自然意象與軍墾精神的紐帶。當最后一筆色彩在風箏上落定,眾人攜著這些暈染著心意的紙鳶,走向曠野,一只只印著鳳鳥、蜜蜂與軍墾印記的風箏乘風而起,在天上晃晃悠悠地飄著,像在把先輩們 “讓戈壁開花” 的故事講給云朵聽,也像在帶著年輕人傳承奮斗精神的夢想往高處飛。
(圖四 團隊成員與山東建筑大學成員放風箏 謝璐同供圖)
活動收尾時,兩校實踐團成員和游客們并肩而立合影留念,鏡頭里,笑臉、風箏、身后“軍墾第一連”的紅色標語共同勾勒出一派熱鬧景象。快門按下,把這份紅色的熱情和紙鳶的輕盈,都定格成了難忘的瞬間。
紙鳶終將乘風而起,帶著軍墾先輩的奮斗足跡翱翔于藍天;而那份鐫刻在色彩與線條中的紅色記憶,早已化作種子,在每個人心中扎根生長,讓艱苦奮斗的精神在新時代的風里,不斷續寫屬于青春的傳承篇章。這場活動,讓風箏成了連接歷史與當下的紐帶。兵團精神不再是書本里的文字,而是顏料在風箏上暈開的色彩,是放飛時握在手中的那份沉甸甸的力量。當紅色紙鳶在天上翱翔,承載的是先輩的奮斗史,也是青年一代接過來的接力棒——愿這份記憶永遠鮮活,跟著風,傳到更遙遠的地方去。
文:張嘉欣
圖:趙亞楠 謝璐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