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7月11日,江西師范大學多模態協同預警研究團隊深入撫州市臨川區嵩湖鄉下聶村與上聶村,聚焦“基于多模態的巨災預警及減損技術研究”主題,開展了為期一周的巨災風險與農業保險實地調研。
走村入戶探實情,村民風險意識存差異
實踐隊員們通過“三下鄉”活動契機,走村入戶與村民深入交流,并組織村干部座談會,系統了解當地主要災害類型、歷史災損情況及現有保險保障水平。調研區域以水稻種植為主,涵蓋數百畝規模的承包大戶和占多數的散戶種植模式。田埂間,部分農戶種植的絲瓜絡成為重要經濟作物,經加工后銷往市場。

圖為下聶村絲瓜絡種植基地內部情況 白宇杭攝
調研發現,盡管村民對“巨災”概念普遍陌生,但談起暴雨淹沒稻田等災害經歷大家卻感受深切,且不同經營主體的風險意識差異顯著:承包大戶對規模性災害損失更為敏感,高度關注保險能否有效覆蓋其大規模種植風險;而散戶種植戶則多持有“小規模損失尚可承受”的心態,坦言“自家幾畝地,淹了就認了”。然而,當話題轉向農業保險時,村民眼中普遍流露出對風險保障的深切期待。
災害保險推廣難,預警機制安民心
調研中,村支書坦言推廣難點:“每年都在宣傳(保險),但不少村民存在‘災害不一定輪到自己’的僥幸心理。加上年輕人多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對投保流程理解起來確實困難。”此外,絲瓜絡等特色經濟作物缺乏專屬保險險種,也成為保障覆蓋的盲區。
相比之下,村里針對洪澇等常見災害的應急管理則更為成熟。村支書介紹,每年汛期前村里會組織風險排查工作,一旦接到暴雨預警,黨員和網格員便立即行動,逐戶通知預警信息,組織村民提前疏散,這套機制讓村民感到安心。

圖為下聶村村民用囤積的雨水澆田 白宇杭攝
扎根鄉土惠民生,步履堅實護家園 深入田間的調研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巨災預警與保險的落地,核心在于“轉化”。抽象的“巨災”概念,需轉化為村民切身感知的“暴雨淹田”“病害爛藤”;復雜的保險條款,需用方言講清“怎么保、賠多少”;而對絲瓜絡等特色產業,則亟需“量身定制”專屬險種。唯有如此,風險保障的“保護傘”才能真正撐起,守護住千家萬戶的生計。
望著田埂上辛勤勞作的黝黑身影,隊員們深切感受到這項工作的分量——它既等不得,也急不得。讓科學的預警和有效的保險深入人心,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扎實工作,如同莊稼生長,唯有深深扎根于這片土地,才能真正惠及鄉土。

圖為團隊成員向上聶村支委會工作人員了解農業與防災情況 白宇杭攝
本次調研為江西師范大學多模態協同預警研究團隊后續研究“基于多模態的巨災預警及減損技術”積累了寶貴的一手資料,實踐隊員們也從中深受感觸,白宇杭同學說:“本次活動幫助我們探索更貼合鄉村實際、更有效的防災減災與風險保障新模式,在預警信息'監測—傳播—響應'全鏈條中提升鄉村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