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紅跡鑄新篇:學子探渡江戰役紀念館感悟紅色偉力
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紅跡鑄新篇:學子探渡江戰役紀念館感悟紅色偉力
以槍為史,千帆為證,
紅色印記正凝聚起時代青年磅礴力量。
夏意正濃,合肥渡江戰役紀念館內涌動著一股追尋與思考的求知熱潮。來自安徽省高校的學生骨干齊聚一堂,開展以“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紅跡鑄新篇”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記者王帥全程探訪,記錄下青年學子在這場歷史洗禮中的尋根鑄魂之旅。
穿越歷史的硝煙,館中陳列無聲宣告著那段驚心動魄的歲月。白色展墻上,各式陳舊長短槍支以肅穆姿態排布;厚重的玻璃柜內,大型機槍帶著支撐它的三角支架,凝重如山。講解員指尖輕撫展柜,訴說每一件器物蘊含的烽火記憶
而在另一隅,一件被安放在人形支架上的棕色雙排扣軍大衣,下方陳列著泛黃文件和形似頭盔的隨軍物品,仿佛正等待佩戴者歸來——這些實物無言,卻是對艱苦卓絕最忠誠的見證人。“斑駁的槍托、磨損的衣扣,每一寸痕跡都如鐫刻著的英雄史詩,”無數后來人駐足于陳列柜前,動情地說,“這比所有文字都更真實地告訴我,何為新中國的重量。”
除了塵封的文物,展館正以智能化方式連接歷史和未來。在“‘紫石英’號事件”展區前,三位青年學子久久凝視電子屏幕上滾動的史料,軍艦的黑白影像投在他們專注的眼眸里。玻璃柜內女子消防隊、手槍等實物標簽與“紫石英”事件的數字化檔案交相輝映,讓青年們透過歷史霧靄看見關鍵節點的重大意義。“文字照片通過光影連接云端數據,歷史正以一種鮮活的形態‘重生’。紀念館這座聯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梁,使青年學子在虛擬與現實之間接續紅色基因,感悟歷史縱深。
渡江戰役的雄壯氣息在大型情景再現空間中被推向高潮:兩艘滄桑木帆船靜靜矗立。一船帆檣如林,滿載著無言的堅韌;另一船上,兩位戰士軍姿挺立,正俯身劃槳,手臂間凝聚著決戰決勝的偉力。整個場景燈光聚焦,背景壁畫遼闊蒼茫——深藍夜色中炮火染紅天際,映照在這支“復刻”船隊和學子們仰首凝視的臉上。“那一刻,真的感到渡江英雄就在眼前振臂,浪濤仿佛撲面而來,”實踐團成員王帥深受震撼,“歷史的號角,原來可以這樣震耳發聵”。
走出紀念館,同學們心頭的信仰卻更加熾熱。一次深悟歷史記憶、觸摸烽火脈搏的“三下鄉”活動,讓厚重的紅色資源化作生動育人教材,喚醒了學子靈魂深處的認同感與使命感。當新時代青年真正走入歷史情境中,八皖大地的革命沃土便不斷煥發生機,紅跡鑄就新篇的實踐腳步愈發鏗鏘。這千帆齊發的信念,終將繼續引領青年一代航向偉大復興新征程。 (記者 王帥)
三下鄉推薦
- 非遺活態傳承賦能鳶都區域振興
- 7月24日,山東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鳶都探遺文旅拾萃”實踐隊以“風箏與年畫的非遺活態傳承及其區域發展價值”為主題,深入濰坊市寒
-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