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至17日,玉溪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紅色記憶尋訪團”赴云南省騰沖市開展“聲映山河,兵聲不息——騰沖紅色文化探尋之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以普通話為紐帶,通過祭奠英烈、走訪村寨、老兵訪談等形式,挖掘滇西抗戰紅色記憶,讓信仰之聲跨越語言與代際,在邊陲大地激蕩回響。
到達國殤墓園后,尋訪團成員在紀念碑前肅立默哀,敬獻花籃后開展以“普通話講英雄,聲聲不息講信仰”為主題開啟微團課錄制。國殤墓園是為紀念民國三十三年收復騰沖的中國遠征軍二十集團陣亡將士而修建,園名取自《楚辭》“國殤”篇。園內滇西抗戰紀念館與墓園融為一體,更全面的再現輝煌的滇西抗戰歷史、弘揚不屈的民族精神,更有利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研究和再現滇西抗戰歷史發揮巨大作用。團隊成果微團課視頻將作為線上紅色教育資源,讓更多人聽見騰沖抗戰的悲壯與輝煌。
紅色記憶尋訪團隊還走進了騰沖市馬站鄉胡家村,開展“普通話普及+紅色記憶”采訪調研活動。村民用騰沖方言講述紅色文化記憶,成員們則通過問卷來記錄歷史碎片。
緊接著進行“聶耳和國歌故事的宣講”小課堂,通過講述、問答等方式,讓當地兒童了解聶耳及國歌的創作歷程,教他們唱聶耳的《賣報歌》,并同唱《義勇軍進行曲》。
在與抗戰老兵的家人聯系后,團隊帶著鮮花和水果探望滇西抗戰老兵何紹從老先生,認真傾聽并承諾將他對青年人的寄語帶進校園課堂。
這位102歲的老人1942年4月被保長抓了壯丁,抓到縣里集中,一個月后前往瀘州藍田壩受訓,兩個月后經昭通到下關補充進53軍運輸團1大隊1連,駐防下關觀音堂附近,1944年初叢下關經漾濞、永平到保山開往怒江邊,配合部隊往前線運送炮彈,收復騰沖后參與修筑中印公路。在和老先生的交談中,團隊成員深刻地感受到抗戰的不易以及中國抗戰精神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更是信仰的橋梁。”此次實踐通過普通話與方言的碰撞,既推動了邊疆地區語言文化互通,又讓紅色記憶“活”起來、“傳”下去。山河雖無恙,吾輩當自強。玉溪師院學子用腳步丈量紅色土地,用聲音傳遞信仰力量,讓滇西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