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星火·鑄路"尋跡鐵道兵實踐團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有一個特別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來自江蘇連云港的張作棟同學。作為實踐團的核心成員,他不僅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帶領團隊精心策劃了本次尋訪活動,更以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和真摯的情感,架起了連接老一輩鐵道兵與新時代鐵路學子之間的橋梁。


一、紅色家風的傳承者
張作棟與鐵道兵精神的緣分,要從他的家庭說起。生長在軍人家庭的他,從小就在爺爺講述的軍旅故事中耳濡目染。"我爺爺曾是工程兵,后來轉為火箭軍,參與過大慶油田建設。"張作棟回憶道,"小時候最喜歡聽爺爺講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故事,那些艱苦奮斗的精神深深影響了我。"
正是這份來自家庭的紅色傳承,讓張作棟對鐵路建設者懷有特殊的感情?既肽暇╄F道職業技術學院后,他選擇了鐵道信號專業,立志要成為一名新時代的鐵路人。當得知學校要組建尋訪鐵道兵的實踐團時,他第一時間報名參加。"隨著歲月流逝,這些鐵道兵的故事正在被淡忘。作為鐵院學子,我們有責任把這些珍貴的歷史記憶保存下來!他們不該被歷史遺忘!"張作棟說。


二、歷史記憶的守護者
作為實踐團的策劃骨干,張作棟充分發揮了本地優勢。在連云港走訪期間,他帶領團隊拜訪了多位老鐵道兵,其中黃佑仁爺爺的故事讓他深受觸動。這位年過八旬的老兵有一個特殊的習慣——每晚必須打開收音機才能入睡。起初同學們對這個習慣感到困惑,直到老人道出原委:"當年修鐵路時,爆破作業把耳朵震壞了,現在沒有聲音反而不習慣了。"
"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奉獻精神。"張作棟在實踐日記中寫道,"黃爺爺說得那么平靜,但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細節背后,是鐵道兵戰士們為鐵路建設付出的巨大犧牲。"其中,黃爺爺說全程900多公里的路線,每修建一公里大約要犧牲一位戰友的故事更令他震驚。


三、專業學習的踐行者
作為鐵道信號專業的學生,張作棟將實踐感悟與專業學習緊密結合。兩年來,他的成績從班級第四提升至班級第一,五科核心專業課平均成績達91分,所有專業課實訓均取得滿績點。"每次聽老兵們講述當年在簡陋條件下保障鐵路信號的故事,都讓我對專業有了更深的理解。"張作棟說。并且他在心中暗暗發誓將來要憑借自己的專業本領為鐵路事業做出自己的奉獻。
在實踐中,他特別注意收集與鐵路信號相關的歷史資料。在拜訪某位曾參與成昆鐵路建設的老兵時,老人詳細講述了當年在崇山峻嶺中架設信號設備的艱辛歷程。"那時候沒有現在的先進設備,全靠人力搬運、手工調試。"張作棟認真記錄著每一個細節,"這些故事讓我明白,技術可以進步,但嚴謹負責的工作態度永遠不會過時。"


四、新時代鐵路精神的傳承者
通過為期兩周的走訪,張作棟和團隊成員共采訪了20余位老鐵道兵及其家屬,建立了完整的口述歷史檔案。這些寶貴的實踐經歷,既為他即將開始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基礎,也讓他更加堅定要成為新時代鐵路精神的傳承者。
"以前覺得鐵道兵精神是一個宏大的概念,現在明白了它就體現在每一個平凡崗位上。"張作棟深有感觸地說,"畢業后我將進入國鐵集團工作,我要把老兵們'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精神帶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如今,這位年輕的鐵路人正帶著這份責任與使命,準備在企業實踐中續寫屬于新時代的鐵路故事。正如他在實踐總結中寫道的:"我們不僅要記住歷史,更要創造歷史。老一輩鐵道兵用鋼釬和鐵錘筑就了萬里鐵路,我們要用知識和創新精神建設更美好的交通未來。"
從聽爺爺講故事的孩童,到尋訪鐵道兵歷史的實踐者,再到即將投身鐵路事業的建設者,張作棟的成長軌跡詮釋了紅色精神的代際傳承。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新時代鐵路青年的責任擔當,也看到了鐵道兵精神薪火相傳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