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與實戰能力,積極備戰全國大學生信息安全競賽,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網絡安全興趣實踐小組” 于 2025 年暑期開展了為期 16 天的 “三下鄉” 社會實踐集訓活動。本次活動以 “理論培訓 + 實戰演練” 為核心,通過系統化訓練與創新化模式,助力學生夯實網絡安全知識基礎,提升解題能力與團隊協作素養。
精心籌備,搭建專業訓練平臺活動前期,團隊完成了細致的籌備工作。在人員組織方面,組建了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2023 級信息安全專業黃梓涵擔任負責人的團隊,成員涵蓋 23 級、24 級信息安全專業學生,同時邀請了網絡與信息安全、機器學習領域的講師及信息安全專業教授擔任指導老師,形成 “主講師 + 技術組 + 學員” 的多層級架構。
技術保障上,團隊依托阿里云服務器部署了 GZCTF 平臺,為學員提供模擬真實競賽的訓練環境。題目資源則由主講師團隊結合歷屆 “長城杯”“全國大學生信息安全競賽” 等賽事重點,定制設計仿真題目,覆蓋 CTF(Capture The Flag)競賽中的 Misc(雜項)、Web(網絡)、Pwn(二進制漏洞利用)、Crypto(密碼學)、Reverse(逆向工程)五大核心方向,確保訓練內容與賽事接軌。
創新模式,打造沉浸式學習體驗本次集訓打破傳統單向教學模式,采用 “闖關式學習 + 分組對抗 + 專家診室” 的創新形式,激發學員主動性與競爭力。
分階段訓練,層層遞進:活動分為 16 天階梯式學習,前 4 天聚焦平臺搭建與題目設計,通過攻防世界、NSSCTF 等平臺收集例題并自主命題;中期(5-14 天)由講師講解工具配置與學習思路,針對性訓練五大方向題型;后期(15-16 天)開展 8 小時模擬 CTF 競賽,賽后通過直播解析解題思路,強化實戰能力。
動態難度與實時激勵:基于學員每日積分數據,系統自動調整題目難度 —— 初級階段提供漏洞提示(如 SQL 注入 payload 結構),進階階段隱藏關鍵線索,推動學員個性化成長;3 人小組分組對抗機制與實時積分排行榜,進一步激發團隊協作與競爭意識。
精準答疑,攻克難點:每晚 19:00-20:30 開設 “專家診室”,講師針對學員在解題中遇到的卡點問題進行一對一指導,及時掃清學習障礙。
筑牢防線,保障訓練安全有序為防范技術操作與數據安全風險,團隊制定了多重安全預案:采用云服務器快照與 Docker 容器隔離技術,避免學員誤操作攻擊平臺環境;通過終端錄屏審計(Screenwatch)與 GZCTF 平臺日志分析,監控漏洞利用工具使用情況;實施動態 flag 系統(每次啟動生成唯一標識)與題目編譯混淆(OLLVM 保護二進制題),防止題目源碼與密鑰泄露,確保訓練環境安全可控。
成果初顯,助力競賽與能力提升截至活動結束,團隊已完成階段性成果輸出:在大學生新聞網等平臺發布多篇新聞稿,展示訓練進展與學習成效;學員累計完成近百道 CTF 題目解題報告(Writeup),主講師團隊形成出題說明與平臺部署文檔;通過 PPT 成果展示,清晰呈現積分排行榜、優秀解題案例及平臺練習數據。
此次 “三下鄉” 社會實踐活動,不僅為淮北師范大學網絡安全愛好者提供了專業訓練平臺,更通過實戰化、創新化的模式,為全國大學生信息安全競賽儲備了后備力量。團隊負責人黃梓涵表示:“未來,我們將總結活動經驗,優化訓練體系,持續提升團隊競技水平,為守護網絡安全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