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春風化雨 塘埡新芽破土 ——重慶師范大學“青春飛揚・融情夏鄉”志愿服務隊之走訪貧困戶
發布時間:2025-07-08 閱讀:
政策春風化雨 塘埡新芽破土
——重慶師范大學“青春飛揚・融情夏鄉”志愿服務隊之走訪貧困戶
7月7日,重慶師范大學“青春飛揚・融情夏鄉”志愿服務隊深入巫溪縣徐家鎮岔路村,走訪了兩戶特殊家庭。
走進第一戶人家,七十余歲的孫意德奶奶正為孫女整理被褥。兒子因罪入獄后去世,兒媳離家杳無音信,留下正讀高三的孫女和初二的孫子由孫奶奶獨自撫養。大孫女在職高讀書,小孫子在徐家鎮白鹿中學讀初二。“政府免了學雜費,還有書記找來的資助人每月給1000元,孩子讀書沒愁過。”這個家庭自從納入貧困戶以來,享受教育補助。當地書記表示,針對雙缺家庭,即缺勞力、缺監護,當地干部嚴格落實“政策兜底”和“社會資助”雙軌制,確保孩子不因貧困失學。交流中,孫女談及高考結束后仍會堅持學業,希望未來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既實現自我價值,也能肩負起養活自己和家人的責任;孫子也分享道,在學校里,老師的悉心教導與同學們的真誠關愛讓他倍感溫暖。這些細節無聲印證著國家政策對求學路的護航。
沿著山路向上,志愿者們來到戶主向家明的家。向家明務農為生,但常年酗酒,對家庭疏于照料;妻子有智力障礙,生活自理困難。可這在極其艱苦的家庭環境下,向家明的女兒中考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巫溪縣重點高中。在她的身上我們看到山區孩子身上的自立自強,和當代青年昂揚向上的生命力量。
國家教育政策如春雨般浸潤著農村貧困家庭的成長土壤,其意義遠不止于“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失學”的基礎保障,更在于為困境中的生命播撒改變命運的種子。
對農村貧困家庭而言,“兩免一補”政策直接卸下了學雜費、教輔資料費的重擔,營養午餐補助讓深山里的孩子能捧著熱乎飯菜走進課堂,這些看得見的政策紅利,從根本上消除了因貧輟學的隱患。而專項資助,則為大山里孩子鋪就了從義務教育到高中、大學的連續求學路,讓讀書不再是貧困家庭不敢奢望的奢侈品。
更深層的意義在于打破“貧困代際傳遞”的枷鎖。當向家明的女兒憑借教育政策的護航,用中考成績敲開縣重點高中的大門時,政策不僅給予了個體向上流動的機會,更在重塑貧困家庭的未來預期:曾經“種地、打工”的單一人生軌跡,因教育而延伸出“讀大學、做醫生、當老師”的多元可能。
從社會發展視角看,國家教育政策為農村貧困家庭注入的,是參與社會公平競爭的底氣。當教育資源通過政策傾斜向鄉村延伸,當每個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站在相對均等的起跑線上,城鄉教育差距的鴻溝正在被一點點填補。這種以教育為支點的幫扶,讓農村貧困家庭在政策暖陽下,不僅能“站起來”,更能“走得遠”,最終成為鄉村振興中最具韌性的力量。
當教育保障政策如毛細血管般滲透到每個困境家庭,當少年們以“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韌勁向陽生長,鄉村振興的希望之芽便在政策的沃土中破土而出。這既是對國家扶貧政策的生動詮釋,更是個體奮斗與時代幫扶同頻共振的真實寫照。
記者:楊璐僮
攝影:李夢珂
作者:楊璐僮 來源: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青春飛揚·融情夏鄉”
社會實踐推薦
- 探尋文化根脈,助力非遺傳承
- 朝夕實踐隊深入江夏區文化館:探尋文化根脈,助力非遺傳承
7月7日,朝夕實踐隊全體隊員在隊長的帶領下,前往江夏區文化館開展為期
- 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