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重要思想,合肥工業大學“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奔赴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崗柳編展開深度調研,探尋其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的當代路徑。
7月5日下午,團隊抵達阜陽后,第一時間聯系到黃崗柳編非遺傳承人劉維銀先生。在他的熱情指引下,隊員們深入安徽銀柳工藝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這里,空氣中彌漫著柳條特有的清香,匠人們手指翻飛,柔韌的柳條在嫻熟的技藝中被賦予新的生命。團隊成員們不僅近距離觀察了柳編的選材、褪皮、編織等核心工序,更在師傅們的指導下親手嘗試編織,感受這項古老技藝的溫度與不易。
次日上午,團隊在安徽銀柳工藝品有限公司專訪了劉維銀先生,聚焦非遺傳承。訪談從他與柳編的結緣談起,回顧了黃崗鎮柳編的興衰歷程。
劉先生引用當地老話“邊框打柳,養家糊口”,道出柳編曾是家庭生計支柱的往昔。他分享了創業初期的艱辛,特別是啟動資金的匱乏,并講述了在國家非遺保護政策和親友支持下,企業如何克服困難、發展壯大直至上市,特別感謝黨和政府作為堅強后盾的關懷與支持。
談及當前挑戰,劉先生指出大量年輕人外出導致傳承面臨些許困境,“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時間和機會接觸柳編了”。他殷切期望通過“三下鄉”等活動,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柳編,為這項非遺的延續注入新鮮血液。
當日下午,團隊在郜臺鄉文化站宣傳長張傳發的帶領下,走進安徽德潤工藝品有限公司。公司負責人楊大燕向團隊展示了琳瑯滿目的柳編創新產品。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柳編產品在保持傳統韻味的同時,如何通過設計創新融入現代生活場景,拓展市場空間。
第三日調研的目的地是金鈺工藝品有限公司。團隊全程跟蹤了柳編制品的完整生產流程,從原料處理到精工細作,對這項技藝有了更系統、深入的認識。
參觀結束后,團隊決定將調研成果轉化為一場別開生面的社交媒體直播。鏡頭前,隊員們化身“非遺推介官”,系統介紹黃崗柳編的歷史文化、藝術特色與實用價值;鏡頭直擊生產現場,展示匠人指尖的魔法;更通過實時彈幕互動問答,解答網友好奇,拉近了古老技藝與當代受眾的距離。這場直播成為連接非遺工坊與廣闊市場的一次生動嘗試。
三天阜南之行,合肥工業大學“三下鄉”團隊以實際行動踐行文化傳承使命。他們不僅用腳步丈量了柳編之鄉的土地,用雙手觸摸了千年技藝的溫度,更用創新的思維探索非遺傳播的新路徑。從深入作坊體驗、對話傳承人汲取智慧,到走進企業看創新、運用直播擴影響,每一步都彰顯著當代青年對守護文化根脈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