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教學”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張家港市楊舍鎮云盤社區,開展為期半天的志愿教學活動。為豐富社區青少年暑期生活,傳承地方文化并促進親子關系和諧,實踐團隊精心設計方言文化與親子互動兩門特色課程,在驕陽似火的夏日為社區注入教育暖流。
上午的“方言小課堂”里,吳儂軟語如清泉流淌。紅心研墨志愿教學團隊的成員巧妙選取張家港本土紅色故事作為載體,將歷史脈絡融入方言教學。當孩子們用稚嫩卻認真的蘇州話嘗試復述革命往事時,沉睡的鄉音被喚醒,地方歷史的磅礴悄然浸潤心田。
“聽評彈的時候,像有羽毛輕輕掃過耳朵!”一位小男孩興奮地分享道。團隊成員特意準備的評彈片段賞析,讓孩子們在綿長婉轉的曲調中,首次觸摸到“聲音里的非遺”,感知到方言不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血脈的承續。

圖為學生在回答問題 馬宸瑤供圖
在方言課堂的"紅色故事會"環節,志愿者深情講述了張家港精神的時代內涵。通過《一把鐵鍬改變一座城》的生動事例,孩子們了解到"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張家港精神如何從江邊小城孕育而生。當屏幕上出現張家港從蘆葦灘到現代化港城的對比照片時,孩子們發出陣陣驚嘆。"原來我們張家港人這么了不起!"一位小男孩驕傲地說道。志愿者還特別設計了"精神傳承卡"互動,讓孩子們寫下自己理解的張家港精神,不少孩子認真地寫下"要像建設港城的前輩一樣不怕困難"。這些質樸的文字,正是紅色基因在新時代少年心中生根發芽的最好見證。

圖為志愿者馬宸瑤在上課 馬宸瑤供圖
課堂無縫轉入親子關系主題。針對成長中常見的溝通壁壘,志愿者精心設計互動環節。在"角色互換"模擬環節中,孩子們戴上志愿者準備的"家長徽章",用稚嫩卻認真的語氣模仿起父母的日常叮囑。"作業寫完了才能看電視哦"、"多吃蔬菜才能長高高",這些平日里聽慣了的嘮叨,此刻從孩子們口中說出,引得在場家長會心一笑。一位扎著馬尾辮的小姑娘模仿得尤為傳神,她皺著眉頭,學著媽媽的口吻說:"都說了多少次了,玩完玩具要收好!"話音剛落,自己先忍不住笑倒在椅子上。通過這樣生動有趣的模擬,孩子們第一次真切地體會到,那些曾經覺得"煩人"的管教話語背后,其實都藏著父母滿滿的關愛。

圖為志愿者馬宸瑤在上課 馬宸瑤供圖
實踐組成員坦言,從初登講臺的忐忑到漸入佳境的從容,這是一場雙向奔赴的成長。“他們教會我,真正的教育不是單方面的灌輸,而是如春風化雨般的心靈共振。”教學計劃也非一成不變,面對不同年齡段孩子認知水平的差異,團隊成員靈活調整內容深度與表達方式,使文化傳承與情感教育在生動活潑的形式中自然流淌。
社區活動室內,專注的眼神、會心的笑聲與真誠的分享交織成歌。課堂管理中的紀律要求與適時激勵,保障了教學進程的流暢高效。當孩子們用新學的方言詞匯開心地向家長“匯報”,當親子間因游戲互動而眼神交匯、笑意盈盈,志愿者的內心被強烈的責任感與純粹的喜悅充盈。

圖為合照 馬宸瑤供圖
半日教學雖短,卻在孩子們心中播下兩顆種子:一顆是對腳下土地文化根脈的珍視,一顆是對家庭親情紐帶的更深領悟。紅心研墨志愿教學團隊的成員們,以青春熱忱為墨,以躬身實踐為紙,在孩子們心田寫下關于傳承與理解的生動一課,更在服務社會的初心中,印證了教育“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的永恒力量。
通訊員:馬宸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