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肖思源 滿秋含)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新發展。2025年7月4日,河北工程大學水利水電學院“薪火相傳”實踐團前往邯鄲市峰峰礦區,開展主題為“探磁州窯韻,傳華夏匠心”的實踐活動。通過實地探訪參觀,為破解非遺保護與時代發展的適配難題提供青年視角與實踐思路,讓古老窯火在代際接力中延續文化根脈、彰顯時代價值。
實踐團隊走進峰峰礦區磁州窯博物館,在講解員的引導下,系統參觀磁州窯博物館的文物陳列,詳細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磁州窯瓷器的造型、裝飾技法和燒制工藝。同時重點研習各類瓷器上的紋飾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遺產,不僅是地域文化的璀璨名片,更是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讓大家對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承有更深刻的思考與責任感。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博物館文物陳列。陳宇情供圖
參觀過程中,實踐隊員不僅僅專注于文物本身的歷史與藝術價值,更將目光聚焦于非遺傳承的當下境遇。為深入了解磁州窯燒制技藝的傳承現狀,實踐隊員近距離參觀館內磁州窯工藝燒制的還原場景,同時與館內負責非遺保護的工作人員展開深入交流,詳細詢問這項非遺文化傳承人的培養模式、現代技術對傳統工藝的影響以及磁州窯文創產品的開發情況,從多個維度了解這項古老技藝在新時代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通過交流學習,讓實踐隊員更直觀地感受到磁州窯技藝的厚重底蘊,促使其思考非遺傳承與時代發展的深層聯結。
圖為實踐隊員近距離了解磁州窯燒制工藝。郝默涵供圖
隨后,實踐隊員們深入探索磁州窯瓷器展館,用鏡頭記錄下自己心目中的“最可愛磁州窯文物”,開啟一場與古瓷的“沉浸式對話”。隊員們穿梭在有序的展館柜間,目光掠過一件件帶著時光印記的瓷器,指尖輕觸展柜玻璃,仿佛能觸摸到千年窯火的余溫,耳畔似有窯火燃燒的回響。在這場探索中,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帶有故事的時光載體,承載著匠人的呼吸與時代的脈搏。讓實踐隊員們認識到,他們用鏡頭定格的一件件文物背后,蘊含著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們不僅是中國文化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更折射出中華民族兼容并蓄、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成為連接古今的精神紐帶。
實踐最后,傳承團成員根據參觀考察和交流所得,圍繞如何將現代設計理念和技術融入磁州窯非遺文化展開討論,分享了從文創設計、市場開發、文化創意等多個角度提出創意設想。這種探索將現代設計與磁州窯非遺文化深度融合,讓古老窯火在當代煥新彩,讓傳統紋飾與瓷器對接當代審美,讓非遺傳統文化從博物館走向日常生活,更在傳承中激活文化基因,為非遺可持續發展提供鮮活樣本。
圖為實踐團成員及指導老師合影留念。郝默涵供圖
此次實踐活動,緊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非遺保護創新的時代需求,既深化了青年群體對磁州窯文化底蘊的認知,更以創新探索搭建起傳統與現代的橋梁。這種實踐彰顯青年在文化傳承中的使命擔當,為非遺文化在當代的活態傳承貢獻青春力量。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凝聚社會對非遺傳承的關注與共識,推動形成多方協同參與的文化保護格局,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凝聚更廣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