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青少年兒童規(guī)范書寫和審美鑒賞的能力,7月13日至18日,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組織學生志愿者赴玉林市圖書館開展以“一紙方寸,墨潤童行”為主題的應用型文化公益課堂實踐活動。
結構框架藏乾坤,鉤提撇捺見真意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一撇一捺間凝練著漢字的形美與意蘊。書法課堂上,志愿者從坐姿、握筆姿勢到練習筆畫及范字逐步教學,循序漸進地指導小朋友們筑牢硬筆書法訓練的基礎。
在這個過程中,志愿者結合多媒體課件及實物演示系統(tǒng)講解與直觀呈現(xiàn)“永字八法”的基本筆法,形象地幫助小朋友們理解與掌握漢字書寫的基礎筆畫和結構規(guī)律。同時,志愿者密切關注小朋友們的書寫情況,及時糾正他們的握筆、運筆姿勢及結構問題,讓小朋友們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規(guī)范書寫的能力。
在掌握筆畫筆順的基礎上,志愿者針對小朋友們的學習進度開展范字教學,如“小”“十”“左”“大”“土”等,并進行分組鞏固練習和糾正,幫助小朋友們掌握簡單的日常用字,學會在習字中感悟書法運筆技巧,體會書法的線條美、結構美、章法美。
甲骨文字趣識義,部首奧秘巧探尋
漢字獨特的表意系統(tǒng)兼具邏輯性與藝術性,是中華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中的瑰寶。寓教于樂,游戲教學是本次活動的一大亮點。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小朋友們了解漢字的興趣,志愿者在課間設置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小游戲,如看圖猜字、甲骨文連連看、部首拼字大冒險等。
“小朋友們有沒有想過在漢字沒有誕生的時候,古人是如何記事的呢?對,就是畫畫。”志愿者以造字的起源為切入點,將圖像與漢字的淵源娓娓道出,解釋漢字以象形字為基礎發(fā)展出表意文字系統(tǒng)并逐漸符號化的演變過程,耐心引導小朋友們在游戲中探尋造字的奧秘與漢字的意義。
課堂氛圍輕松活躍,小朋友們踴躍參與漢字游戲,大方表達自己的理解與思考。現(xiàn)場互動積極愉悅,豐富了小朋友們的學習體驗,鍛煉了小朋友們的分析能力與交流能力。
筆落素紙傳書韻,墨潤童心啟智思
經(jīng)過連續(xù)多日的漢字探源與范字教學,小朋友們的書寫能力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在公益課堂的最后一天,志愿者組織小朋友們開展詩詞摘抄與手寫書簽結合的主題創(chuàng)作活動,進一步拓展文化傳承的形式與內(nèi)容,實現(xiàn)詩詞意境與書法藝術審美傳承的雙向互動。
小朋友們認真地學習多媒體課件上的詩詞內(nèi)容,專注地填寫書簽,并自豪地向鏡頭展示自己的書簽作品。“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山村詠懷》的內(nèi)容在稚嫩的筆跡下定格在孩子們樣式不同的書簽作品中,流淌出詩歌、書法與童趣相互融合的別樣韻味。通過此次活動,小朋友們體會到詩詞與書法之美,并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提升審美素養(yǎng)與動手能力。
此次實踐活動將文化傳承與能力提升有機結合,為小朋友們開啟了一道認識書法技藝的知識之門,讓小朋友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書法藝術的魅力,鍛煉閱讀、書寫、審美等多重能力,提升規(guī)范書寫漢字的水平,增強了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活動中,志愿者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讓書法文化在代際互動中更具人文溫度地實現(xiàn)傳承,用實際行動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展現(xiàn)青年大學生以育人實踐回饋社會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