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椿木營鄉的校園里,暑氣未消,卻因支教團隊帶來的兩場別開生面的教學活動格外熱鬧。來自山東大學的恩潤童心支教隊,用普法課堂的理性嚴謹與“方言 + 普通話”教學的溫情細膩,一“法”一“文”,為鄉村孩子筑牢成長防線,織就文化傳承經緯,成為支教力量扎根鄉土、點亮教育的生動注腳。
普法課堂:以“法”為盾,守護成長
鄉村孩子成長環境特殊,法律知識普及,是護航未來的關鍵。支教老師緊扣鄉村生活場景,把晦澀法條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案例。講《未成年人保護法》,從“校園里被同學欺負咋辦”“陌生人給東西能不能要”切入,用情景劇讓“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體系鮮活起來;談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結合“偷偷進果園偷摘果子”“模仿大人參與賭博”等鄉村常見事,解析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的界限 。
“模擬小法庭”環節,孩子們變身“法官”“原告”“被告”,審理“校園欺凌引發糾紛”“弄壞鄰居莊稼咋賠償”“未經允許摘采他人果園水果”等“案件”。在你來我往的辯論中,《民法典》《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條文不再抽象,“法律是保護自己,也約束行為”的認知,深深烙進孩子心里。課后,有孩子主動說:“以后誰再亂翻我書包,我知道可以告他侵犯隱私!要是有人喊我去偷果子,我也曉得違法不能干!” 法律的種子,在鄉土悄然扎根,為孩子們筑起遠離危險、捍衛權益的“防護墻” 。
鄉音課堂:以“音”為橋,傳承文脈
與普法的理性嚴謹呼應,方言與普通話教學滿是溫情。支教老師先讓孩子們用椿木營鄉方言嘮家常——“阿婆喊我‘細娃子’,坡上苞谷‘沙沙’響”,鄉音里,藏著代代相傳的生活密碼。接著,引入普通話誦讀,對比“吃飯”與“七飯”、“睡覺”與“困醒”的發音,帶孩子用標準語重述鄉間故事 。
從方言民謠改編成普通話朗誦,到“鄉音話鄉愁,普話傳新聲”主題分享,孩子們在語言切換間,守住了方言里的文化根脈,也掌握了走出去的交流工具。大家在課堂上用方言講述祖輩狩獵、墾荒的故事,再轉換成普通話分享給更多同學,讓獨特的地域文化,借由語言傳承,在校園里流淌 。
雙向賦能,點亮鄉土教育星火
普法筑牢行為底線,鄉音傳承文化根脈,支教團隊帶來的兩種教育形態并行,為鄉村孩子打造“成長雙引擎”。法律賦予孩子保護自我、參與社會的“硬實力”,鄉音教學傳遞文化認同、溝通世界的“軟實力”。知識滋養下,孩子們的變化肉眼可見:既能有理有據地說清“村里的地不能隨便占,偷摘果子違法”,又能繪聲繪色用普話講好“爺爺奶奶在地里勞作的故事” 。
這場雙軌并行的支教實踐,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教育資源下沉鄉土的生動探索——讓法治根基深扎鄉土,讓鄉音文化續寫新篇 。未來,期待更多支教力量匯入鄉村,以專業與熱忱,編織成長與傳承的經緯,讓鄉村孩子帶著“法”的底氣、“文”的溫情,奔赴更廣闊的天地,也讓鄉村教育在支教力量的滋養中,綻放更耀眼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