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彭文闊)7月28至7月29日,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論述,強化愛國主義教育,7月28日至7月29日,南京財經大學應用數學學院“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奔赴江西井岡山,開展了為期2天的紅色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通過參觀革命舊址、聆聽紅色故事,回溯井岡山斗爭歷史,探尋革命精神的時代意義。
一、初抵紅土地:在歷史坐標中錨定初心 7月28日傍晚,實踐團抵達井岡山茨坪鎮。夜幕下的井岡山燈火輝煌,靜謐中透著厚重的歷史底蘊。當晚,實踐團在駐地舉行開營儀式。儀式上,詳細講解了井岡山作為“中國革命的搖籃”的重要歷史地位:1927年,毛澤東同志帶領秋收起義部隊來到此地,創建了中國首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這片土地承載著無數革命先烈的熱血。
實踐團代表在儀式上發言:“課本中的歷史以文字呈現,而井岡山的歷史卻充滿溫度與力量。希望此次實踐,能讓我們真切領悟‘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井岡山精神。”
二、博物館里的“時光對話”:從文物中觸摸歷史溫度 7月29日上午,實踐團首站來到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展廳內,一件件歷經歲月的文物無聲訴說著烽火歲月。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展區,一件布滿補丁的1928年紅軍戰士過冬軍裝,生動展現了當時物資匱乏但戰士們仍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情景。
圖為“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初抵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彭文闊 供圖
在一面斑駁的“紅軍標語墻”前,隊員們認真辨認“打土豪、分田地”的字跡。隊員們感慨,以前課堂上抽象的“群眾路線”,在此處有了具體體現,正是依靠群眾,井岡山根據地才能在敵人的圍剿中屹立不倒。展廳內一組數據深深觸動了隊員們:井岡山斗爭時期,不足500人的井岡山茨坪村,就有100多人參加紅軍,80多人犧牲,這正是“最后一粒米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的真實寫照。
三、烈士陵園的追思:以青春之名致敬先烈 同日清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莊嚴肅穆。實踐團成員身著統一服裝,手捧小白花,沿109級臺階而上。在烈士紀念碑前,全體成員整齊列隊,敬獻花籃、整理緞帶,并默哀三分鐘。在烈士名錄墻前,講解員介紹:1927年至1930年,井岡山地區共有4.8萬余名烈士犧牲,其中有名有姓的僅15744人,更多烈士無名無姓。他們中有年僅16歲的紅軍戰士,也有普通農民,用平凡生命鑄就了不朽的精神豐碑。有隊員在日記中寫道:“站在這片埋葬忠魂的土地上,我終于理解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深刻內涵。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只有通過不懈奮斗,才能告慰先烈的英靈。”
四、八角樓的燈光:在歷史現場感悟“實事求是” 7月29日下午,實踐團來到茅坪八角樓革命舊址。這座質樸的土磚房內,一盞油燈、一張木桌、一把竹椅,曾是毛澤東同志居住和辦公的地方。講解員介紹,就是在這盞油燈下,毛澤東同志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兩篇著作,提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當時條件艱苦,油燈僅點一根燈芯,毛澤東同志常研究至深夜,還會為節省燈油把燈芯撥得更細。
圖為毛澤東同志居住和辦公舊址。彭文闊 供圖
有隊員提問“為什么井岡山能成為革命根據地?”講解員回答,正是因為黨堅持實事求是,立足中國國情,走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這引發隊員們結合專業學習展開討論,大家認為做任何事都要從實際出發。
五、青春的誓言:讓井岡山精神照亮前行路
圖為“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召開總結會地點。何俊 供圖
7月29日傍晚,實踐團在返程前召開總結會。隊員們分享收獲,認為“艱苦奮斗”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它是紅軍缺衣少食時的勇往直前、老黨員修戰壕時的默默堅守,也是面對學習科研難題時應有的那股韌勁;“愛國主義”并非空洞的情感,而是努力學習、服務社會等具體行動。
實踐團在總結時提到,井岡山之旅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希望將“堅定信念、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井岡山精神融入今后的學習生活,運用專業思維服務社會,讓青春在實踐中煥發光彩。
此次井岡山實踐活動,通過“看、聽、思、行”相結合的方式,讓隊員們在歷史現場接受了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大家紛紛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新起點,傳承紅色基因,勇擔時代使命,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