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7月20日,華南師范大學星耀漁韻實踐團走進肇慶市封開縣漁澇鎮中心小學,以當地特色麒麟李產業為核心,開設科學實驗課與AI理論課,讓科學教育融入鄉村、讓AI技術賦能教育,為孩子們展開了一幅科技賦能家鄉產業的生動畫卷,讓“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
巧做實驗悟原理,科技護李藏玄機】
“為什么回形針能像小船一樣漂浮在水面?”在農業科技魔法實驗課上,透明水杯里的回形針成了破譯農業科技的金鑰匙——孩子們通過親手操作回形針漂浮實驗,直觀理解了水分子具有表面張力的科學原理。借此,實踐團成員董文輝巧妙引導孩子們:這層水分子組成的“彈性薄膜”,恰如果園中高科技防蟲網的原型:既能阻擋害蟲,又能讓陽光和空氣暢通無阻。
圖為實踐團成員董文輝向孩子們介紹防蟲網
在“牛奶變裝秀”實驗中,盤中的牛奶滴入色素后靜置不動,蘸了洗潔精的棉簽一接觸,彩色便如“炸開的煙花”般擴散。“洗潔精就像農藥里的有效成分,能破壞害蟲的生理結構,”董文輝順勢講解生物農藥的原理,“由此有效殺滅害蟲,保護麒麟李的健康茁壯成長”。
圖為實踐團成員董文輝指導孩子們完成牛奶變裝秀實驗
從回形針漂浮理解防蟲網的科學原理,到色素在牛奶中擴散類比生物農藥的作用機制,孩子們在動手操作中,把果農們的“老經驗”變成了課本外的“科學理”。復雜的農業科技也由此變得生動可感。
圖為孩子們完成實驗后與實踐團成員合影
【
智用助教探新知,AI興農繪藍圖】
“大家好,我是漁小耀,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穿梭到不同時期的麒麟山果園!”在另一課堂上,實踐團成員劉尹渝引入虛擬助教漁小耀,帶領孩子們化身果農、穿梭時空,親歷麒麟李在不同時期的困境:種植期病蟲害侵襲、成熟季人工遴選低效、銷售期渠道局限。在整個課堂中,漁小耀能即時回應孩子們的發現和疑問,并進行實時的互動答疑。這種嵌入情境的即時交互打破了傳統課堂中等待老師解答的局限,讓孩子們的求知欲得到了及時的滿足。
圖為孩子們與AI虛擬助教漁小耀互動
在識別病蟲害環節,劉尹渝巧妙利用交互AI智能體,讓孩子們化身“害蟲小偵探”,觀察葉片與果實圖片猜測病蟲害,再利用AI智能體的識別功能驗證答案,直觀感受人工智能在農業診斷中的便利性與精準性。此外,通過漁小耀的介紹,孩子們還了解到了遙感技術、5G一體化智能監測系統在識別與防治病蟲害的應用,云端果園自媒體宣傳、直播帶貨在銷售麒麟李中的重要作用。
圖為實踐團成員劉尹渝引導孩子們使用交互AI智能體
課程的尾聲,孩子們拿起畫筆,運用本節課所學知識描繪心中未來的智慧果園。無人機在果樹間巡航監測病蟲害、土壤里的傳感器自動調節灌溉、智能機器人精準分揀出又大又甜的麒麟李、直播間里AI主播正向全國觀眾熱情推介……一幅幅充滿想象力的畫作,凝結著孩子們對科技改變家鄉農業的期待。
此次課程是華南師范大學星耀漁韻實踐團暑期社會實踐的重要內容。實踐團成員們依托肇慶封開“一雞一豬三棵樹”的農業特色,將“一棵樹”——麒麟李產業作為科技教育的“活教材”,突破了傳統的科普模式,通過AI虛擬助教深度融入教學情境、趣味實驗揭示科學原理、前沿技術應用激發未來創想,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耳目一新的“科學技術+農業”啟蒙課,讓孩子們明白:科技不是實驗室里的高冷名詞,而是能讓果子更甜的實用工具,是能讓家鄉富起來、讓人民生活好起來的金鑰匙。當實驗課的小操作遇見AI課的大視野,一顆顆“科技興農”的種子,已悄然種進粵西鄉村的沃土,等待著在未來結出振興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