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大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與地域文化傳承,河北工程技術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水韻青芒實踐團在滄州南大港濕地、河北海鹽博物館及黃驊市博物館開展了以“守護祖國綠肺,繪制京津冀生態美景”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由人工智能學院黨總支書記、學管副院長尹鈞帶隊指導,通過前期精心籌備、實地生態調研與文化探訪,用實際行動為濕地保護與文化傳承貢獻了青春力量。
理論筑基:科學規劃筑牢實踐基礎
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充分的前期籌備。在實踐初期,團隊成員便提前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系統梳理南大港濕地的生態現狀、海鹽博物館展示的鹽業技術演變歷程,以及黃驊市博物館承載的地方歷史民俗,為實踐活動儲備了扎實的理論知識。為讓團隊成員深刻領會此次實踐的目的與意義,確保活動高效推進,團隊還精心制定了詳細的日程計劃,明確劃分出安頓踩點、濕地調研、博物館探訪等關鍵環節的時間節點與任務安排,從行動規劃層面為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濕地調研:科技賦能守護生態綠肺
為評估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守護京津冀地區鳥類多樣性,實踐團深入南大港濕地開展專項調研。團隊以水質監測筑牢數據防線,在鳥類觀測中讀懂生態脈動,通過系統性調研為濕地保護提供科學支撐。在生態數據采集方面,實踐團在濕地核心區與緩沖區精準布設25個水質監測節點,重點檢測12項關鍵水質指標;同時運用墑情儀持續監測土壤數據,這些基礎數據為濕地生態修復方案制定和健康狀況評估提供了重要指引。鳥類保護調研同步推進,團隊開展專項鳥類調查工作,借助專業觀測工具詳細記錄候鳥種類、棲息狀態等生態信息,系統梳理鳥類活動規律。通過將觀測數據與生態修復成效進行關聯分析,深入研判棲息地改善情況,為科學評估濕地生態系統健康水平及保護措施的實施有效性提供了堅實依據。



文化探訪:解碼鹽韻文脈傳承歷史記憶
鹽,是黃驊與海洋對話的最初語言。走進海鹽博物館,隊員們沿著“華夏鹽蹤”展廳回溯4000年鹽業發展史,將目光聚焦于長蘆鹽區,深刻感受到鹽不僅是“百味之祖”,更是影響歷史進程的“隱形力量”。隨后轉至黃驊市博物館,隊員們重點關注當地與海洋的共生關系,了解到當地日常及制鹽到海洋化工的轉型。在隊員們眼中,博物館里的每一件文物都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海洋與人類相互交融、共同書寫的千年史詩。

傳遞溫情:鹽韻小禮承載文脈溫情
實踐進入后期,實踐團成員特意準備了兼具地方特色與實用價值的小禮品,熱情地分發給前來游玩的游客。接過禮品的游客們臉上洋溢著驚喜的笑容,孩子們舉著手中的小禮物蹦蹦跳跳,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這份小小的饋贈,悄然成為連接實踐團與游客之間的溫情紐帶,讓彼此的距離在暖意中不斷拉近。

此次實踐,水韻青芒實踐團以科技為精準筆觸,細致記錄每一組生態數據;以調研為厚重墨色,深入探尋地域文化脈絡。層層解碼滄州鹽韻流淌的千年文脈,為南大港濕地的生態保護工作提供了扎實的科學支撐。未來,實踐團將繼續肩負起傳播綠色理念與地域文化的使命,讓青春力量在生態保護的實踐與文化傳承的征程中綻放璀璨光彩。
河北工程技術學院
人工智能學院水韻青芒實踐團
供稿者:孔心如 劉雙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