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江南大學商學院“志青春·與國同行”運河織金實踐團在江蘇無錫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聚焦京杭大運河無錫段作為唯一穿城而過河段的獨特地理歷史,通過專家訪談、史料研讀、企業走訪與文旅項目調研,深入探尋運河工商文化的傳承脈絡與創新發展,解碼運河與城市共生的時代密碼。
“無錫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這是它區別于其他運河城市的核心特質。”在江南大學歷史研究院的座談會上,副院長劉大禹教授向運河織金實踐團的成員們點明了無錫運河的獨特性。他分析道,當蘇杭等城市借運河發展消費經濟時,無錫已依托水道建立起工業體系,棉花、面粉經運河流轉,奠定了近代工商業的根基。劉大禹教授以“運河穿城而過”的地理特質為鑰,解析了無錫工商基因的起源。
這種獨特的工商印記,在史料和實物中得到了印證。實踐團拜訪孫冶方基金會無錫辦事處理事張建清時,清代“錫豐堆棧單”等珍貴檔案揭示了糧商憑倉單貸款的早期金融智慧。在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團隊成員們駐足于榮氏家族經營賬本、業勤紗廠的老式紡織機器前,這些陳列品與張建清分享的檔案形成了跨越時空的呼應,生動展現了運河催生的“物流+金融”古代創新到近代工業的躍遷。實踐團成員認識到,運河賦予無錫的不僅是運輸便利,更塑造了“敢闖敢試”的城市精神內核。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江南大學劉大禹教授座談交流運河歷史
歷史的工商基因如何在當代煥發新生?實踐團走進無錫本土企業雙歡電氣尋找答案。企業負責人坦言,從最初依賴運河降低原材料和產品的物流成本,到如今布局全國市場,“運河帶來的便利交通所催生的開拓意識”早已融入企業的發展理念,成為其應對市場變化的韌性來源。
運河的文化價值也在創新探索中被重新激活。在與無錫市城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的座談會上,城投負責人介紹了古運河夜游項目的活化實踐:“我們將榮氏家族舊址、業勤紗廠、儲業公所等文保點串聯成線,運用燈光技術和沉浸式講解,重現‘實業救國’的歷史場景。”這條融合工商記憶的夜游線路,如今已成為吸引年輕游客的熱門打卡地。團隊成員觀察到,科技賦能正讓運河沿岸的工業遺存從“銹帶”轉變為充滿活力的“秀帶”。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無錫城投公司代表探討運河文化活化項目
實踐團還積極承擔起文化傳播的橋梁角色。成員們與“錦繡江蘇”項目聯動,向外國友人介紹運河畔米倉的聚糧歷史、漢白玉長廊的文旅新貌以及儲業公所的創新續章。在惠山泥人展示臺前,團隊成員與外籍學生一同欣賞這項國家級非遺技藝,并用英語講解其與運河文化的淵源。這種青年視角的互動傳播,讓古老的運河工商故事跨越地域界限,在國際交流中展現無錫的工業記憶與文化魅力。

圖為實踐團成員向外國友人介紹無錫運河文化與惠山泥人
從史料中觸摸千年商脈的智慧,到企業中感受開拓精神的傳承,再到文旅場景中見證文化的創新表達,江南大學商學院運河織金實踐團的無錫之行,是一次對運河工商基因的深度解碼。團隊成員在實踐中深刻理解了運河作為無錫城市生命線的歷史底蘊與當代價值,也為探索文化遺產賦能城市發展提供了青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