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江南大學商學院“志青春·與國同行”運河織金實踐團在江蘇揚州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在商學院教師王璁、徐宇辰帶領下,深入施橋鎮政府、長飛(江蘇)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揚州市城控集團、運河文化投資集團及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等地,聚焦運河文化在產業升級、遺產保護與非遺傳承中的創新實踐,探尋“千年商脈”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揚州路徑。
站在施橋船閘的觀景平臺上,運河織金實踐團的成員們目睹了繁忙的景象:滿載貨物的船舶在智能調度下有序通過閘門,水面波紋與岸邊的工業區、物流園交織呼應。蘇北航務管理處工作人員通過實時監控系統向成員們展示了船舶過閘的全流程,“蘇北段運河10座船閘年通過船舶約13-14萬艘,2023年貨物通過量達2.65億噸。”工作人員介紹道。這高效運轉的“水上高速”,讓成員們直觀感受到運河作為“經濟血管”的強勁脈動,其承載的“千年商脈”正通過現代化管理煥發新生。
運河的物流優勢如何轉化為產業競爭力?實踐團在長飛(江蘇)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了答案。公司位于運河與長江交匯處,負責人向成員們解釋了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原材料通過運河直接運抵,成品深海電纜則通過自建港口經長江運往項目地,這使我們的運輸成本比內陸企業降低近30%。”正是運河提供的穩定“物流保障”,支撐著長飛科技在深海電纜領域的技術攻堅和市場響應能力,將創新成果源源不斷輸向廣闊的海洋。

圖為實踐團探訪長飛(江蘇)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活動合影
運河的文化價值同樣在驅動產業創新。在揚州市城控集團,江南大學校友、設計師楊洋向實踐團介紹了“運河十里”項目的設計理念與未來規劃。該項目負責人進一步闡述了如何利用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開發運河經典IP,探索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文旅新模式。團隊成員就新技術應用前景與項目方進行了深入交流。

圖為實踐團運河十里活動合影
文旅融合的創新探索在揚州運河文化投資集團得到更生動的展現。集團黨委副書記范小平分享了其《如鳶》游戲與國家級非遺雕版印刷技藝“夢幻聯動”的案例。“通過游戲這種年輕人喜愛的方式,讓古老的雕版印刷技藝‘活’起來、‘火’起來,是非遺‘出圈’的一次成功嘗試。”范小平解釋道。揚州廣陵古籍印刻社有限公司董事長聶正群則介紹了非遺珍寶館建設中的挑戰與經驗。這些創新實踐引發了成員們對非遺技藝如何更“出新”“出彩”的思考。
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對運河遺產的精心守護。在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保護監測處處長光曉霞向實踐團強調:“保護先行是商業開發的前提,必須嚴格落實審批流程。”團隊成員認識到,只有在堅實保護基礎上的開發,才能實現運河文化與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豐富的展品和互動體驗則系統呈現了運河的歷史脈絡與當代價值,加深了成員對“千年商脈”厚重底蘊的理解。
非遺是運河文化流淌的“活化石”。在揚州非遺珍寶館,實踐團成員近距離觀摩了古籍印刻等精湛技藝。館內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承載著“工匠精神”的傳統技藝,正通過各種方式在當代得到保護與創新性傳承,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的文化紐帶。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揚州非遺珍寶館參觀
從繁忙船閘見證的物流活力,到長飛科技展現的產業優勢,從文旅融合的創新探索到非遺技藝的匠心傳承,再到廉政文化的思想浸潤,江南大學運河織金實踐團的揚州之行,是一次對運河文化賦能產業創新與城市發展的深度調研。團隊成員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到揚州如何激活“千年商脈”的當代價值,為探索文化遺產服務區域發展提供了青年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