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的“拾遺楚韻·啟為創新”團隊來到了位于宜昌的“掬水在”非遺工作室,為探尋宜昌手鞠而來,并采訪到了非遺講師屈敏來為我們進行關于宜昌手鞠的千年傳承于內在底蘊。下圖為我們團隊在準備采訪拍照事宜。

。
非遺老師屈敏(下圖)為我們講解了手鞠的相干歷史與文化。當代,隨著傳統文化復興浪潮,手鞠球慢慢在大眾視野多了起來,并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疇。

老師帶著我們進行了手鞠的創作體驗鋪開素布,指尖觸到棉線團的瞬間,便開啟了與手鞠的對話。得先將蓬松的棉絮團成緊實的球體,指尖反復揉搓塑形,直到球面圓潤飽滿。而后穿針引線,絲線在指尖輕繞,從基礎的“米字格”開始,銀針穿過球心,拉出筆直的線條,每一針都要用力均勻,確保角度對稱,接著學繡簡單的紋樣,選了宜昌山水元素的圖案,用青藍線繡青山,米黃線勾勒綠水,絲線在球面交織出細密的紋路。只見老師手上不急不躁,慢工出細活。一會,球面已綴滿錯落的紋樣,陽光透過絲線折射出柔和的光澤。握著這顆嶄新出爐的手鞠,掌心傳來棉線的度,才懂這小小的球體里,藏著的不僅是技藝,更是耐心與專注沉淀的溫暖。

老師不僅僅給我們講解了關于手鞠的的制作方式,也讓我們切身體會了一把傳承人的體會。手中的手鞠早已染上溫度。從揉棉成球的生澀,到繡紋成形的專注,每一針都藏著我們好奇與期盼的目光。我們見證了這顆小小的球的誕生,不僅是手作的成果,更是與傳統對話的見證,當它在掌心輕轉,那些穿針引線的瞬間,都成了心底最深刻的記憶,讓非遺的溫暖在心中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