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院學子探秘竹編團扇技藝協作中感受非遺巧思
七月,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非遺調研團隊懷揣對荊楚文化的熱忱,以“深挖荊楚文化,筑牢文化根基”為目標,走進屈敏老師的校外聯辦非遺課堂,開啟了一場竹編團扇創意設計的探秘之旅。非遺老師屈敏以竹為骨、以絲為面,帶領青年學子協作體驗制作,共同探尋“篾絲之間與生活美學”的傳承對話。
教室內,課桌椅拼成長臺,細竹篾、絲線與圓形扇框依次排開。屈敏老師立于臺前,將劈好的竹篾理順后,向圍坐的隊員們介紹:“今日以教室為工坊,先示范基礎扇面編織。”只見她固定好圓形扇框,執篾輕穿,竹絲在框間靈活交錯,很快便織出細密網格,“編篾如織布,經緯需勻,松緊得宜。”隨后,她取過素色絲絹,“隨后覆上扇面,這是竹編團扇‘骨韌面柔’的妙處。”話語間,絲絹已被蒙在竹篾上,并用絲線沿框固定,原本疏朗的竹骨漸顯雅致,扇面在光影下透著朦朧紋路。
見隊員們躍躍欲試,屈老師笑著將大家分組。她先教授執篾手法:“指尖要輕,像穿針引線,竹絲才不會脆斷。”又叮囑蹦面要點:“絹面要拉平,邊角得藏進框內,不然會起皺。”過程中,有團隊成員編篾時手一緊,竹絲斷了幾根,搭檔急得直皺眉,屈老師卻笑著支招:“正好在斷處加編朵小花,兩人琢磨著補補紋樣。”于是一人順著斷口編出花瓣形狀,另一人繃面時特意選了淺青絹,讓竹紋透過絹面若隱若現。一番協作后,成品雖有幾處編錯的紋路,卻意外生出自然意趣,展開團扇時,兩人相視而笑,更深刻理解了“一人編骨一人飾,剛柔相濟方為扇”的深意。
采訪中,屈敏老師還帶領團隊參觀陳列架,各式竹編團扇日用品令人耳目一新:扇面上的纏枝紋隨扇影晃動,柄上的流蘇與竹骨相映,就連扇墜都系著編織的竹節形掛飾,清雅中透著巧思。“你看這對花朵編織的團扇,”她拿起一件作品介紹,“是兩個學生合作的,一人編篾時特意留出花瓣弧度,一人繃面時選了漸變粉絹,葉脈紋順著竹篾骨架漫延,花瓣邊緣又藏著絹面的柔皺,反倒成了搶手貨。”展柜里的成品靜靜陳列,竹篾的挺括勾勒出花型筋骨,絹面的朦朧暈染出花瓣的嬌羞,傳統并蒂紋與現代漸變色在扇面相遇,每一根篾絲的走向、每一縷絹色的過渡,都藏著“守正出新”的巧思。
此次竹編團扇制作體驗,讓學子們近距離感受了傳統技藝的魅力,也為非遺傳承注入了青春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