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間地頭收獲成長
暑假收拾行李時,我總覺得行李箱里少了點什么——是往年的旅游攻略,還是準備刷的劇集?直到雙腳踩進老家松軟的泥土里,才明白這個夏天該有的答案,藏在田埂與禾苗之間。
跟著父親下地的第一天,我就鬧了笑話。學著他的樣子彎腰拔草,沒半小時就直不起腰,指尖被草葉劃出道道紅痕,汗水順著下巴滴進泥土,砸出小小的坑。父親直起身看我,黝黑的臉上皺紋里盛著笑意:“莊稼活兒,急不得。”那天下午,我坐在田埂上看他勞作,陽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長,鋤頭起落間,雜草被連根拔起,留下整齊的菜畦。原來那些飯桌上飽滿的蔬菜,每一顆都浸著這樣重復又耐心的付出。
最難忘的是搶收玉米的日子。清晨五點被母親叫醒,天剛蒙蒙亮,露水打濕了褲腳,帶著涼意。玉米葉邊緣鋒利,劃過胳膊就是一道紅印,可沒人顧得上疼。父親教我如何一手扶著玉米桿,一手攥緊玉米棒用力一掰,“咔嚓”一聲脆響,帶著晨露的玉米就落進了筐里。正午的太陽最烈時,玉米地里像個蒸籠,汗水濕透的衣服黏在背上,咸澀的味道鉆進嘴里。可看著裝滿玉米的三輪車在田埂上顛簸,父親哼起不成調的小曲,我忽然懂了“顆粒歸倉”這四個字的分量——那是對土地最實在的敬意。
傍晚回家的路上,總能看到晚霞鋪滿天空,田埂邊的野花沾著暮色輕輕搖晃。母親把新摘的黃瓜、茄子往井水里一泡,切開就是最清爽的涼菜。飯桌上,父親說:“你們讀書人總說‘接地氣’,真正的地氣,得腳踩進泥里才聞得到。”
這個暑假,我沒學會什么驚天動地的技能,卻在彎腰、起身、揮鋤頭的重復里,讀懂了“踏實”二字。土地從不會辜負認真對待它的人,就像人生,每一份付出,終會在某個時刻,結出屬于自己的果實。當我再次離開家時,行李箱里多了一把帶著泥土氣息的麥穗——那是田埂送給我的,最珍貴的暑假禮物。
社會實踐推薦
- 重溫崢嶸歲月,汲取紅色力量
- 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紅跡鑄新篇”點亮八皖實踐團志愿者前往皖西烈士陵園紅色教育基地開展
- 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