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江夏學院“希望之星”實踐隊師生趕赴龍巖長汀、連城、上杭三地,開展“紅色基因永流傳,青春筑夢閩西行”紅色研學實踐活動。師生們通過重走紅色足跡、追溯紅色記憶、挖掘紅色故事、體悟紅色文化等多種方式,沉浸式感受革命先輩的奮斗歷程,在實景教學中深化對紅色文化的認知與傳承,牢固樹立愛黨報國信念,自覺踐行時代責任使命。
追溯紅色根脈,永葆赤誠初心
瞿秋白紀念館的門扉后,一尊目光深邃的雕像靜靜佇立,身后“為大家開辟一條光明之路”的鎏金大字,映照著這位革命先驅的赤子之心。跟隨講解員的腳步,師生們在泛黃的手稿與黑白照片間,觸摸到先生從熱血青年到思想先鋒的成長軌跡。他在白色恐怖中創辦刊物傳播真理,在獄中以筆為刃堅守信仰,就義前那句“此地甚好,開槍吧”的從容,讓在場者喉頭哽咽。這抹穿透歲月的赤誠,恰是紅色根脈最鮮活的注腳,提醒著每一個人:初心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危難時的挺身而出,是絕境中的堅守不渝。
楊成武將軍紀念館里,磨亮的指揮刀與帶硝煙的戰報,訴說著客家驕子的忠勇傳奇。從飛奪瀘定橋時的奮不顧身,到黃土嶺戰役中設伏殲敵的智勇雙全,再到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浴血沖鋒,將軍用一生踐行“為開北上路,何惜鮮血染”的誓言。展柜里,一封寫給家人的書信字跡滾燙:“吾輩從軍,為家國安寧,縱死亦榮。”這份藏在戎馬生涯里的柔情與堅定,讓師生們讀懂:紅色根脈既在金戈鐵馬的壯舉中,也在尋常字句的赤誠里,唯有代代守護,方能讓初心永不褪色。
踏入毛主席紀念園,歷史的厚重撲面而來。151級臺階,宛如通往往昔崢嶸歲月的時光通道,每一步都踏響著革命的鼓點。講解員口中,從民族蒙塵的鴉片戰爭,到曙光初綻的黨的誕生,再到生死攸關的遵義會議轉折,樁樁件件,扣人心弦。一尊漢白玉毛主席雕像傲然挺立,主席身姿筆挺,右臂有力揮動,目光如炬,穿透時空。師生們神情凝重,敬獻黃菊,繞像踱步,品讀基座詩詞。此刻,毛主席力挽狂瀾的智慧與擔當,如星火燃遍心間,激勵眾人傳承紅色火種,奮進前行。
感悟蘇區風骨,弘揚清廉正氣
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的墻上,“廉潔政府懲腐治貪”八個大字歷經歲月沖刷,仍透著凜然正氣。駐足展板前,工農檢察部嚴懲貪污分子的卷宗、“自帶飯包辦公”的蘇區山歌歌詞,將一段清廉史話緩緩鋪展。當年干部下鄉調研,必自帶干糧。哪怕一粒米的侵占,也會被嚴肅追責。講解員提及“謝步升案”時,師生們深切體會到,蘇區的勝利不僅靠槍桿子,更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清廉風骨。這種把公權當責任、視清廉為生命的堅守,正是今天我們涵養清風正氣的源頭活水。
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里,一把木凳、一盞油燈見證著“實事求是”的清廉密碼。1933年,毛澤東三進才溪,與老鄉同坐板凳拉家常,用座談會、田間走訪收集素材,最終寫成《才溪鄉調查》。展柜里的調查筆記上,密密麻麻記著“群眾對分田的意見”“合作社的經營細節”,字里行間沒有官腔,只有對百姓的赤誠。講解員說,主席調研時拒絕特殊招待,堅持與群眾同吃糙米飯、同睡土坯炕。這份“不搞特殊、扎根群眾”的簡樸,讓師生們明白清廉從不是刻意為之的姿態,而是融入血脈的蘇區風骨,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自然流露。
踏入新泉整訓舊址群,廉政清風自歷史深處徐徐吹來。1929年,紅四軍在此整訓,“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在此完善。初入新泉,紅軍因不了解當地風俗,出現光膀子洗澡、隨地大小便等情況,毛澤東、朱德等當即重視,新增兩項注意事項。墻上的老照片里,戰士們幫老鄉挑水劈柴的身影與“上門道歉、賠償損失”的記錄相映,訴說著紀律背后的赤誠。展柜里,泛黃的整訓手冊上,“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字跡力透紙背。這里的一磚一瓦,都見證著紅軍對紀律的尊崇、對廉潔的堅守,是廉政教育的生動范本。
重溫崢嶸歲月,凝聚奮進力量
古田會議會址的廖氏宗祠里,二十余張木凳圍出的空間,仍回蕩著近百年前的思想交鋒。1929年的寒冬,代表們圍著煤油燈爭論“黨指揮槍”的原則,墻上“反對本本主義”的標語被炭火映得通紅。實踐隊成員輕撫斑駁的梁木,仿佛看見當年的革命者在分歧中求共識,在迷茫中找方向。轉出會址,院外的荷花正艷,一如那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預言。“古田會議永放光芒”的鎏金大字在陽光下閃耀,提醒著我們,崢嶸歲月里的每一次爭論與抉擇,都是今日奮進的精神引擎。
協成店的磚木老屋里,1930年的寒夜仿佛從未遠去。一盞油燈下,毛澤東揮筆寫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筆尖劃破“紅旗能打多久”的疑云。展柜里的手稿復印件上,“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的字句,仍透著穿透時空的力量。實踐隊成員駐足良久,想象著偉人在斗室中以信念為炬的模樣。那時的中國千瘡百孔,卻因這份篤定,讓無數人看清了前行的方向。如今,老屋的燈光已換成電燈,但那份“于絕境中尋希望”的奮進力量,仍在激勵著青年們接過先輩的火炬,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步履鏗鏘。
古田會議紀念館內,泛黃的會議記錄與銹跡斑斑的軍號,靜靜訴說著那段改寫中國革命命運的歷程。展柜里,一份份標注著修改痕跡的會議草案,字里行間皆是“黨指揮槍”原則確立的艱難求索。從“軍事領導政治”到“黨絕對領導軍隊”的認知跨越,在史料中清晰可見。墻上的照片里,代表們圍坐討論的身影與“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紅色標語交相輝映。正是這些在崢嶸歲月里熔鑄的信念,化作今日砥礪前行的不竭動力,激勵著青年們在時代浪潮中勇立潮頭,續寫新的奮進篇章。
本次研學實踐活動是一堂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課。革命先輩的赤誠初心、蘇區大地的清廉風骨、崢嶸歲月的奮進力量,在此都化作可觸可感的溫度。作為新時代青年,當以此次實踐為起點,將紅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脈,讓信仰火炬照亮前行之路。當青春遇上“紅土地”,我們要用知識澆灌理想,以行動踐行擔當,在強國建設的征程上,奮力書寫屬于這一代人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