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鄉約
夏日鄉約:一場雙向奔赴的青春實踐
蟬鳴撕開七月的熱浪時,我拖著塞滿防曬衣和筆記本的行李箱,站在了闊別半年的青溪鎮路口。柏油路兩旁的白楊比記憶里更高了些,風過時,葉隙間漏下的光斑在"青溪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紅色招牌上跳躍——這是我接下來四十天的"戰場"。作為高校"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的一員,我帶著對社會服務的懵懂想象而來,最終卻在泥土與蟬鳴的交響里,讀懂了青春與鄉土最生動的對話。
初遇:在褶皺里看見真實的鄉村
實踐站的李書記是位皮膚黝黑的中年人,遞來的冰鎮綠豆湯里浮著幾粒枸杞。"咱這服務站,說是給老百姓辦事,其實更像個'民情氣象臺'。"他指著墻上貼滿的便民聯系卡,"你年輕,會用電腦,先從整理留守兒童檔案開始吧。"
檔案室的舊吊扇咯吱作響,我對著Excel表格里密密麻麻的名字犯了難。127個孩子,父母多在江浙滬打工,跟著祖輩生活。最讓我心驚的是備注欄:"王XX,奶奶患糖尿病,需定期提醒用藥""劉XX,父母離異,性格孤僻"......這些鉛字背后,是一個個在成長路上獨自跋涉的身影。某天整理到深夜,窗外突然傳來爭執聲,是隔壁張奶奶的孫子又在哭鬧——孩子把作業本撕了,說"爸媽視頻時總罵我笨"。我抱著安撫好的孩子,第一次明白"社會服務"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要接住這些從生活褶皺里掉出來的細碎難題。
行動:讓知識長出泥土的根須
"小周老師,能教俺們用智能手機繳水電費不?"一群大爺大媽堵在服務站門口,手里攥著皺巴巴的繳費單。鎮上的繳費點每月只開三天,腿腳不便的老人得提前一天就去排隊。我靈機一動,不如辦個"數字助老課堂"。
第一次開課那天,三十多個老人擠在活動室,有人帶了筆記本,有人舉著老花鏡。72歲的陳爺爺學得最認真,他兒子在深圳開貨車,每次視頻都抱怨"家里事啥都指望不上"。"俺想學會用地圖,看看他跑哪條線了。"老人的筆記本上,歪歪扭扭記著"高德地圖=兒子的方向盤"。有次教掃碼支付,李奶奶突然抹起眼淚:"俺家老頭子要是還在,也能學著給俺買支冰糕。"原來她老伴上個月剛去世,以前總騎著三輪車帶她趕集。那天課后,我默默在課程表上加了"親情相冊制作"——幫老人們把手機里的照片印出來,貼成冊子。
孩子們的暑期課堂也漸漸有了模樣。我帶他們讀繪本,教畫畫,更多時候是當傾聽者。11歲的林曉宇總在作文里寫"想變成云朵,飄到廣州看爸爸",我聯系了她在服裝廠打工的媽媽,偷偷建了個"云端家書"群,讓孩子把畫的畫、寫的信拍下來發過去。有天曉宇舉著一幅畫跑過來,上面是三個牽手的小人:"這是俺們全家,媽媽說下個月就回來陪俺開學。"她不知道,前一晚我和她媽媽通了半小時電話,聽那位母親在流水線上哽咽著說"再苦也得回去陪孩子"。
回響:那些藏在細節里的溫柔
實踐過半時,鎮上突然下了場暴雨。凌晨三點,李書記敲開我宿舍的門:"東頭低洼區積水了,得趕緊通知危房戶轉移。"我們蹚著沒過小腿的水挨家敲門,陳爺爺非要把他的救生圈塞給我,說"年輕人命金貴"。轉移到安置點后,張奶奶拉著我手說:"丫頭,你教俺們的那個手電筒APP,昨晚可派上用場了。"原來她把手機電筒功能設成了快捷方式,黑暗里晃悠的光柱,成了最安心的信號。
離別的前一天,孩子們送來了禮物。曉宇的畫里,我和他們坐在向日葵地里,每個人頭頂都飄著朵云。陳爺爺提著一籃剛摘的冬棗,硬塞進我包里:"甜著呢,比城里超市賣的有勁兒。"服務站的公告欄上,不知誰貼了張紙條:"小周老師,水電費俺自己繳上了,謝謝。"字跡歪歪扭扭,卻比任何獎狀都讓我心頭發燙。
歸程:帶著泥土的溫度繼續前行
拖著行李箱再站在青溪鎮路口時,白楊葉已經染上了淺黃。四十天的實踐像場盛大的光合作用,我用知識和熱情為這片土地注入微光,而它回饋我的,是對"社會服務"最質樸的注解——不是站在高處的施舍,而是蹲下來的傾聽;不是驚天動地的壯舉,而是日復一日的陪伴。
返程的火車上,手機震動不停。助老群里,陳爺爺發了張照片:他用導航找到了兒子常跑的高速路,配文"俺在地圖上跟著你呢"。孩子們的群里,曉宇曬出了媽媽送的新書包。這些細碎的片段,像散落在鄉野的星子,照亮了我對青春價值的思考。
或許正如李書記說的:"服務這事兒,就像咱這溪水,看著柔,長了也能穿石。"這個暑假,我沒能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成績,卻在與鄉土的碰撞里,懂得了最扎實的成長,永遠發生在腳踩泥土、心向群眾的地方。而那些藏在綠豆湯里的關懷,畫在作業本上的期盼,記在筆記本里的牽掛,終將成為我人生行囊里,最珍貴的壓艙石。
社會實踐推薦
- 重溫崢嶸歲月,汲取紅色力量
- 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紅跡鑄新篇”點亮八皖實踐團志愿者前往皖西烈士陵園紅色教育基地開展
- 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