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綠野循蹤”暑期調研團:追蹤有機蔬菜的綠色足跡
晨霧如一層薄紗,輕輕漫過沂蒙大地的輪廓。8月12日,為追溯有機蔬菜生產源頭,山東大學“綠野循蹤”社會實踐調研團的成員踏著朝露,走進山東省臨沂市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一場探尋綠色農業發展脈絡的調研之旅,便在這充滿生機的晨景中悄然開啟。
晨露潤蔬凝翠色,有機培育藏匠心。在范大叔的帶領下,調研成員來到有機辣椒種植棚,厚重的保溫簾一掀開,棚內濕潤的氣息便裹挾著綠意撲面而來——近百平方米的空間里,辣椒苗如鋪展的綠毯,葉片卷著自然的波浪,頂端露珠輕顫,仿佛能聽見生機勃發的細碎聲響。范大叔邊看邊介紹:“不沾化肥不打藥,土是熟腐的有機肥,水是山澗引來的活水,每顆菜都帶著俺們侍弄的痕跡。”調研成員俯身細察,泥土的氣息混著菜香漫上來,仿佛已觸到這有機蔬菜從扎根到成熟的每一步足跡。
調研成員正對著辣椒根系拍照,范大叔已直起身拍了拍褲腳的土,往田埂邊的竹筐旁坐下。他隨手撿起根枯秸稈,在泥地上劃著圈,望著連片的綠苗說:“這辣椒苗看著精神,俺可是磕了十年才摸透脾氣。”
他用秸稈尖撥開菜根邊的土,露出細密的須根:“頭三年瞎琢磨,菜長得蔫,后來才明白,有機種植得按規矩來。”調研成員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目光掃過田間——地塊邊緣插著的木牌標著輪作周期,棚角堆著發酵好的豆餅肥,田埂邊的公示板寫著農技員每月指導的日期。她在心里默默歸納:是輪作換茬讓土地始終“有勁兒”,是有機肥還田讓肥力自然流轉,是專業指導讓每個環節都踩得扎實。這三重法子環環相扣,才讓這座辣椒棚有了如今的旺勢。
范大叔把枯秸稈插進田壟做標記:“十年摸索,就悟透一個理:有機菜不是蠻種出來的,是靠這些實打實的法子‘養’出來的。最早沒人信這法子,俺就想試試。這些年吶,來問菜咋種、咋賣的人越來越多,超市也愛收咱的菜,錢包跟著鼓起來,俺這‘探路’的,算沒白折騰!”隨著社會對于綠色有機的意識不斷提高,小農戶跟著市場需求轉型的紅火勁兒也越來越旺,這股子生機,正慢慢在田埂間蔓延 。
調研成員發現,臨沂菜田里像范大叔這樣的種植戶還有許多。他們侍弄的有機菜,正沿著 “溯源鏈” 踏出清晰足跡—— 商超貨架上帶二維碼的菜包,掃碼就能看見:從育苗破土,到采摘、分揀、運輸,直至擺上餐桌的全程。這些沾著泥土的菜,憑健康價值和獨特風味,在市場掙得好價,給老鄉們添了奔頭,也讓鄉村活泛起來。當問到目前有機種植存在的問題,調研員發現,不少農戶仍被 “攔路虎” 絆住:穩定收購渠道像 “霧里橋”,難找又難踩實 。
綠色轉型的道路步履不停。政策春風一吹,汗水跟著澆灌,這批能溯源的 “綠色種子”,順著翻新的田埂瘋長。掃碼溯源的鏈路,把種植、加工、銷售串成緊實的線,每一步都往 “紅火” 里走。這一路 “綠色足跡” 里,藏著有機種植的未來,藏著小農戶日子滾燙的盼頭,更藏著鄉村振興的秘密。
圖/鄭喬文 文/劉語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