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鄉村振興,探索宅基地發展,南京審計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宅基地盤活”實踐團隊于七月下旬奔赴南京市浦口區周邊鄉村社區開展暑期社會實踐。隊員們走進鄉間阡陌,通過實地走訪、對話訪談、調研分析、案例學習等多種方式,探索宅基地盤活流轉的密碼,尋找激活沉睡鄉土根脈的鑰匙。
老磚舊瓦:承千鈞之重,系寸心所安
在探訪實踐過程中,隊員們走進湯泉街道新金社區,接觸到了兩位對自家宅基地有著不同態度的農戶,他們的情況折射出當前農戶在面對宅基地流轉時的復雜心態。
調研中,隊員們遇到了82歲的退休老黨員馬爺爺。其居住的老宅雖有空置房屋,但推開吱呀作響的木門,明亮的堂屋內,陳列滿了各種各樣的黨員紀念,自述的文章、貼掛的報紙照片、木桌上的毛主席雕像......一點一滴都體現著馬爺爺的赤誠初心,讓隊員們感觸頗深。當提及這座老屋,馬爺爺渾濁的眼中泛起微光,指著屋外表示:“這房子,我專門陳列紀念……如今啊,肯定舍不得拆。”這座老屋承載的不僅是磚瓦木石,更有烽火歲月的守護與黨員的血脈記憶,這里安放著他個人生命史中最珍貴的印記。
而走進另外一戶張大姐的家,面對荒草叢生的閑置宅基地,張大姐希望能盤活這塊地,她說:“能換點錢給娃交學費該多好!”。
馬爺爺的“不舍”與張大姐的“期盼”,清晰地展現出農戶在面對宅基地流轉時最本真、最復雜的意愿——一方面是深植于土地的鄉土情懷與情感羈絆,另一方面是對改善生計、追求美好生活的現實渴望。
面對不同的情況,這也正是此次實踐調研團隊想要探尋的核心問題:驅動農戶盤活宅基地的內在動力機制究竟是什么?又有哪些因素在阻礙他們的腳步?
阡陌縱橫:尋基層溫度,于上下求索 解讀這份交織著情感與利益的復雜圖景,基層干部是不可或缺的穿針引線人。實踐團隊走進了楓橋街道辦事處,與街道高主任進行了訪談交流,并在其幫助與帶領下走入村間,與村民們面對面溝通詢問。調研過程中,面對村里不識字、年齡大的村民,高主任和村干部們耐心解釋政策與問卷意圖,隊員們則俯下身,采用口述問答、代為記錄的方式,確保最終收集的有效問卷,每一份都真切地承載著村民的心聲。實踐調研過程中,隊員們深切感受到:政策要穿透“最后一公里”,抵達人心,離不開這份在現實溝壑中不懈“求索”的基層溫度與韌性紐帶。

老枝新芽:見“不老”新生,尋活化振興
帶著對困境的深刻體察,實踐團隊奔赴到南京市浦口區的“不老村”。村內,沉寂老屋經改造成為民宿、餐館、咖啡館。游人往來,歡聲笑語取代往日寧靜,村莊煥發活力。
一家由祖宅改造的咖啡館經理,向團隊介紹入股經營模式及變化,言語中透著對家園煥新的自豪。“不老村”的實踐證明,宅基地流轉不僅是產權交易,更是激活鄉土經濟、提升村民收入、賦予老空間新生命的“盤活”道路。當鄉土情懷與現代市場需求契合,便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讓鄉村根脈萌發新的希望。
心土同頻:架新生之橋,思鄉土不息
這一程深入鄉土肌理的尋訪,隊員們觸摸到宅基地盤活流轉最本真的脈動。從馬爺爺老宅里的孤寂與堅守、張大姐院前的焦慮與期盼,到高主任奔走于阡陌間的溫度與擔當,再到不老村處處洋溢的活力與希望,都深刻地啟示隊員們,宅基地流轉的核心要義遠非簡單的經濟模型推演或政策條文執行,而是要在尊重土地情感記憶與滿足村民發展需求間找到共振點,實現“心”與“土”的和諧。面對思考構建成功的盤活機制,隊員們認識到必須深度傾聽并精準回應農戶多元而細膩的意愿光譜,對于推動宅基地流轉,助力鄉村振興,需要懷揣最大的敬意去傾聽土地上的低語與故事,用最務實的智慧去回應那些最樸素的期盼。
唯有如此,沉睡的鄉土老宅才能被真正的喚醒,從沉重的“千鈞之負”轉化為承載新希望的“活力之源”,在新時代的強勁心跳中,生生不息,恒久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