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一支由大學生組成的健康新農人同行實踐團深入農村地區(qū),圍繞網(wǎng)絡健康防詐騙、飲食健康普及、村民健康生活習慣探究及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關懷四大主題,開展了一系列簡單易行又接地氣的實踐活動,為鄉(xiāng)村健康事業(yè)添磚加瓦。
一、“土方法”教村民識破網(wǎng)絡詐騙
農村地區(qū)信息相對滯后,村民成為網(wǎng)絡詐騙的易受騙群體。實踐團成員發(fā)揮優(yōu)勢,用村民聽得懂、能接受的方式普及防騙知識。
他們從新聞、警方通報里挑出鄉(xiāng)村常見的詐騙案例,像冒充客服退款、虛假中獎這些,用大白話改成小故事,配上手繪漫畫和“莫信天上掉餡餅”之類的俗語,印成小冊子。村里的微信群里,隊員們每周發(fā)兩次防騙漫畫和小貼士,有人問“收到中獎鏈接點不點”,他們馬上回復“點了可能錢袋空”。
村頭公告欄、超市門口貼上了防騙海報,團隊成員們趁趕集時在村口擺個小桌,拉著村民嘮嗑。張大爺說曾接到“社保局”電話要銀行卡號,隊員們告訴他:“這就像有人說免費送你雞蛋,其實是想偷你家雞,下次遇到先問村干部。”團隊成員們還通過走街串巷,前往村民家中科普防詐知識,給村民們觀看多種典型詐騙案例,提醒村民們遇事多商量。這樣一來,村民們都明白了“不輕易轉賬、多打聽”的道理。
二、餐桌上的健康學問送到家
“吃”的健康是村民關心的大事,實踐團從日常飲食入手,把健康知識融入生活場景。
隊員們走家串戶看村民吃啥、咋做飯,發(fā)現(xiàn)不少人愛吃咸菜、剩菜處理不當。于是整理出“吃的小竅門”:米飯配蔬菜、少放鹽油糖,夏天菜別放太久,剩菜熱透了再吃,打印成簡單的紙條,趕集時發(fā)給大家。
看到有人吃咸菜,隊員就說:“這咸菜好吃,但就像糖吃多了壞牙,偶爾吃點行,多配點青菜更好。”他們還在村里空地上擺了些新鮮和不新鮮的菜,教大家看顏色、聞氣味辨好壞。李大媽學會后說:“以前買菜只憑感覺,現(xiàn)在知道什么樣的不新鮮不能要,這招真管用。”
三、聊聊新農人的“身體那些事”
新農人是鄉(xiāng)村振興的主力軍,他們的健康狀況牽動著大家的心。實踐團用簡單方式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
線上發(fā)個短問卷,問問大家每天生活習慣;線下隊員們跟著村民去田里、家里,邊幫忙干活邊聊天。王大哥說農忙時天不亮就下地,天黑才回家,中午啃個饅頭就算一頓,腰經(jīng)常疼也沒時間去看。隊員們聽了記下來,跟他說:“再忙也得歇會兒,就像機器轉久了要加油,你這腰可得護著。”
看到村民們愛聊養(yǎng)生,隊員們就把聽到的好方法記下來,再分享給其他人,比如“累了揉揉腰”“多吃點粗糧”。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慢慢都知道了“干活別硬撐、不舒服早點說”的道理。
四、暖心陪伴守護“一老一小”
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心里暖不暖,實踐團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用陪伴傳遞溫暖。
隊員們常去老人家,陪他們坐在院子里曬太陽,聽他們講過去的事,還給老人講自己的趣事,給他們觀看自己小時候的照片。劉奶奶子女在外打工,隊員們每周去兩次,幫她掃掃地、讀讀報。奶奶說:“你們來了,我這院子都熱鬧多了。”
對村里的孩子,隊員們就像大哥哥大姐姐,陪他們寫作業(yè)、玩跳繩,把帶來的故事書念給他們聽。怕孩子們害羞,就先玩?zhèn)小游戲熟絡起來,慢慢引導他們說話。臨走時,孩子們拉著隊員的手問:“下次啥時候來?”
這支大學生實踐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貼近生活的舉措,把健康服務送到鄉(xiāng)村,讓村民們的防騙意識強了、飲食習慣好了、心里也更暖了,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了青春力量。
雖然實踐時間有限,但播下的健康種子已在鄉(xiāng)村生根發(fā)芽。團隊成員們相信,只要持續(xù)關注鄉(xiāng)村健康需求,不斷匯聚社會力量,就一定能讓更多鄉(xiāng)村居民遠離詐騙侵害、養(yǎng)成健康習慣、感受心靈溫暖,為鄉(xiāng)村振興的畫卷添上更加絢麗的健康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