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探尋傳統手工藝在新時代的創新之路,2025年8月1日至8月6日,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剪紙為媒,文旅賦能”汕頭非遺社會實踐團隊前往廣東省汕頭市開展實踐調研。團隊走進陳小燕剪紙藝術中心,拜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陽剪紙市級傳承人陳小燕老師,進行深度訪談并體驗剪紙技藝,隨后參觀汕頭市博物館等地,感受剪紙藝術背后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蘊。
潮陽剪紙,作為廣東汕頭潮陽區流傳千年的傳統技藝,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作品以對稱、均衡的布局、纖細如發絲的線條和飽滿而有層次的畫面而著稱,廣泛應用于祭祀、節慶裝飾,承載著潮汕地區“祈福納吉”的民俗觀念。作為潮陽剪紙的重要傳承人,陳小燕老師始終堅守傳統工藝,同時不斷探索創新路徑,讓這一古老藝術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剪紙不僅是技藝,更是潮汕人寄托美好生活愿望的文化載體。”在陳小燕剪紙藝術中心,陳老師向實踐隊員們詳細講述了潮陽剪紙的歷史淵源與藝術特色。陳老師表示,潮陽剪紙不僅僅用于裝飾品、祭祀用品,更是潮汕女性“女紅”技藝的體現,是代代相傳的生活情感與審美智慧的結晶。
實踐隊員們在陳老師的指導下,嘗試用剪刀在紅紙上完成一張“福”字窗花。“陰剪”的線條相連流暢,“陽剪”的塊面則講究留白平衡,一張小小的剪紙背后蘊藏著極高的技藝與耐心。
圖為隊員在陳小燕剪紙藝術中心學習剪紙技藝

圖為團隊成員展示剪紙作品
在陳小燕剪紙藝術中心的參觀學習結束后,實踐團隊前往汕頭博物館,了解汕頭開放港口的歷史與潮汕民俗文化,進一步體會剪紙作品中所蘊含的地域元素。在汕頭市文化館和潮汕歷史文化博覽中心,團隊成員參觀剪紙展區,從承載著古老祈福愿景的傳統吉祥紋樣,到融匯現代審美與設計理念的先鋒創作,潮陽剪紙在新時代語境下的多元化探索與創新表達,為團隊成員帶來深刻的創作啟發。
一紙紅紙,剪刀翻飛,剪出的是千年潮汕的祈福愿景,也剪出了非遺在時代浪潮中的堅韌與求變。通過此次汕頭實踐,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非遺技藝既要以匠心守護手工的溫度,也需以智慧探索科技賦能、產業活化、傳播破圈的可能。讓“非遺煥新生”,不僅是傳承人的使命,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與合力。唯有讓傳統技藝在現代生活中找到價值認同與生存空間,這“一紙剪千年”的傳奇,才能在新時代的脈搏中,持續跳動,煥發永恒的光彩。(覃茜茜、時楊)

圖為“剪紙為媒,文旅賦能”汕頭非遺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