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覃端婷,蔣麗香) 近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百縣千鎮萬村”湖南行實踐團深入石門縣,聚焦柑橘、茶葉兩大特色產業,在7天的調研中走 訪蒙泉鎮、壺瓶山鎮、夾山鎮等地,通過與種植戶、企業負責人的深度交流,探尋“百縣千鎮萬村”工程指引下,特色產業從“單點突破”到“融合發展”的實踐路徑,記錄縣域振興的鮮活故事。
柑橘產業:全鏈延伸,激活“百縣千鎮萬村”產業協同力
作為石門的“當家產業”,柑橘的發展軌跡正是“百縣千鎮萬村”工程中“產業興縣”的生動注腳。在蒙泉鎮黃旗峪村,“光伏+柑橘”復合種植基地里,光伏板與果樹共生的景象讓隊員們眼前一亮。“這是響應‘百縣千鎮萬村’中‘資源高效利用’的嘗試,”基地負責人介紹,通過立體種植,土地畝均收益提升40%,還帶動5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人均年增收2.4萬元。
產業鏈的延伸更顯“百縣千鎮萬村”工程中“三產融合”的成效。在縣城的柑橘深加工園區,隊員們看到從鮮果分揀到精油提取的全流程生產線。“以前村民只懂種果,現在我們按‘百縣千鎮萬村’中‘強鏈補鏈’的思路,把柑橘‘吃干榨凈’。”企業負責人說,去年加工柑橘8000噸,開發出20余種產品,帶動周邊8個村的果農戶均增收1.2萬元,“小橘子成了串聯城鄉的‘致富果’。”
蒙泉鎮柑橘文化園的熱鬧,則是“農旅融合”的縮影。“借著‘百縣千鎮萬村’推動城鄉互動的東風,我們把果園變成景區,”園區管理員介紹,年接待城市游客8萬人次,帶動周邊30余家農家樂、農產品店增收,“城里游客來摘果、體驗非遺橘燈制作,村民在家門口就能賺旅游錢。”
茶葉產業:城鄉聯動,彰顯“百縣千鎮萬村”資源整合力
石門茶葉的突圍,印證了“百縣千鎮萬村”工程中“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活力。在壺瓶山鎮南坪村,新修的產業路蜿蜒至茶園深處。“‘百縣千鎮萬村’工程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升級,這條路讓我們的高山茶不再‘藏在深閨’,”村支書指著山路說,鮮葉運輸時間從2小時縮至20分鐘,損耗率從15%降至5%,30戶茶農加入合作社后,有機茶收購價翻了一倍,年戶均收入達8萬元。
“百縣千鎮萬村”中“數字賦能鄉村”的理念,在夾山鎮的茶葉電商直播間體現得淋漓盡致。“家人們看過來,這是剛炒好的石門銀峰……”鏡頭前,茶農劉大姐的直播雖略顯生澀,卻透著自信。“鎮里按‘百縣千鎮萬村’部署,請老師教我們直播,現在茶葉直接賣給城里消費者,每斤多賺30元,”她笑著說,全鎮20多個“農民主播”年銷茶葉300噸,讓高山茶香飄向全國。
茶旅融合更讓“一片葉”串起城鄉。夾山鎮打造的“茶旅示范帶”,將茶園、古茶道、茶文化博物館串聯成線,“去年接待游客5萬人次,帶動茶葉直銷超100萬元,”景區負責人說,這正是“百縣千鎮萬村”工程中“城鄉共享發展成果”的生動實踐。
青春獻策:錨定“百縣千鎮萬村”方向,讓特色產業更強勁
調研中,隊員們緊扣“百縣千鎮萬村”工程要求,梳理出產業發展的短板:柑橘深加工高端產品不足,茶葉電商缺乏品牌包裝,部分村落冷鏈物流仍待完善。

此次石門之行,實踐團成員通過實地走訪柑橘園、茶園、加工廠等產業一線,系統觀察了石門特色產業在“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動下的發展現狀:從“光伏+柑橘”的立體種植模式提升土地效益,到產業路修通讓高山茶葉運輸更高效;從柑橘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到農旅結合帶動村民多元增收,這些實踐生動展現了特色產業從“單點培育”到“融合發展”的轉型路徑。
調研中收集到的“包裝升級”“拓寬銷路”等來自基層的需求,與“百縣千鎮萬村”工程中“強產業、促融合”的要求高度契合。隊員們形成的針對性建議,既立足石門產業實際,也呼應了工程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導向。這場調研不僅讓青春視角深入產業肌理,更讓“百縣千鎮萬村”湖南行實踐團的實踐意義在具體產業場景中得到清晰詮釋——特色產業的穩健發展,正是城鄉協同振興最堅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