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紅潮涌,凝心筑夢行:當“銀發浪潮”遇上“青春力量”
通信員:王喆
發布時間:2025年7月28日
當夏日的蟬鳴在枝頭此起彼伏,一位青年學子將目光投向了校園之外更廣闊的社會課堂。2025年7月18日,在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市,一場別開生面的社會實踐活動在黃三姚養老服務中心溫情上演。作為“‘科普+思政’科普紅潮涌,凝心筑夢行”暑期社會實踐的一員,陳思雨同學將科學的種子帶進了這個充滿溫馨與安寧的院落,旨在探索更具包容性的科普路徑,用青春力量溫暖“夕陽紅”。
破冰:從“聽不懂”到“很有趣”的科普之旅
本次實踐的核心任務,正是要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轉化為社區居民,尤其是老年群體能夠理解、接受并感興趣的內容。
實踐初期,陳思雨便意識到,面對平均年齡超過七十歲的“銀發族”,傳統的宣講模式可能收效甚微。“我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她在事后總結時說道,“必須考慮到他們的接受習慣和認知特點。”
為此,她精心打磨宣講方案。她摒棄了晦澀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數據圖表,轉而從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最關心的話題入手,例如健康養生知識、防范電信詐騙的科學原理、智能手機的便捷應用等。為了跨越語言的障礙,宣講全程采用普通話與臨海方言相結合的方式,這種貼心的溝通策略瞬間拉近了與老人們的距離。
(圖片說明:陳思雨正通過平板電腦向老人們展示精心準備的PPT,將復雜的科學知識轉化為生動的圖文。)
“一開始還擔心他們聽不懂,沒想到我用方言一解釋,好幾個阿公阿婆都笑起來了,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陳思雨回憶道。這正是此次實踐的第一個突破點:科普不僅是知識的單向灌輸,更是心與心的交流。面對不同的受眾,必須調整表達方式,尤其在面對老年人時,更要放慢語速、多用比喻、勤舉實例。
為了進一步提升互動性和參與感,她在宣講中巧妙地設計了知識問答環節。問題大多源于日常生活,簡單有趣,卻蘊含著科學道理。“手機上收到這種中獎鏈接,應該點開嗎?”“夏天吃隔夜西瓜要注意什么?”……一個個貼近生活的問題,引得老人們紛紛舉手搶答,現場氣氛熱烈而融洽。這種互動不僅檢驗了宣講效果,更重要的是,它讓老人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真正成為了科普活動的主角,而非被動的旁聽者。
傳承:一場跨越代際的對話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年齡層對科普形式的需求,陳思雨策劃了一次特別的采訪。
考慮到直接采訪老年人可能會因聽力、表達等問題影響效果,她在征得同意后,選擇與養老服務中心一位老人的孫女——一位可愛的小女孩進行對話。這種設計獨具匠心,它不僅是一個簡單的采訪,更像是一場關于“科學傳承”的代際對話。
在鏡頭前,小女孩略帶羞澀但毫不怯場。面對“你喜歡在手機上看科學小視頻,還是喜歡聽老師講?”“你覺得什么樣的科學故事最吸引你?”等問題,她用稚嫩而清晰的語言,認真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她提到喜歡看有動畫和做實驗的視頻,因為“很有趣,而且能看清楚是怎么變化的”。
(圖片說明:為了解不同代際對科普的需求,團隊成員正在采訪一位小朋友,傾聽她對科學傳播方式的看法。)
這次采訪的意義遠超預期。它不僅為陳思雨提供了關于如何創新科普形式的第一手資料——即視覺化、趣味性和互動性的重要性,更引發了她的深層思考。科普工作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覆蓋所有年齡層,需要像接力棒一樣,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傳遞。當白發蒼蒼的奶奶和扎著羊角辮的孫女共同對科學產生興趣時,這幅畫面本身就是對“科普紅潮涌”最生動的詮釋。
反思與展望:知行合一,服務社會
一場成功的社會實踐,其價值不僅在于活動本身,更在于其后帶來的深刻反思與長遠影響。
通過這次深入基層的實踐,陳思雨對“知行合一”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體悟。“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她感慨道,“我親身體會到了社區工作的不易,尤其是在信息傳遞上,面對不同文化水平和年齡的居民,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智慧。”一些居民因年齡或認知限制,對新信息的接受速度較慢,這便要求社區服務必須更加精細化、更具針對性。
居民們一句質樸的“謝謝你,孩子”,一個肯定的眼神,都化為了她心中最寶貴的動力。這讓她深刻理解到,“服務社會”從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需要俯下身子、腳踏實地去完成的一次次溝通、一場場活動。
此次“科普+思政”暑期社會實踐,不僅是一次成功的科學知識普及活動,更是一堂生動的思政課。它讓青年學子在實踐中鍛煉了溝通能力,增強了社會責任感,也讓科學的魅力在社區的土壤中綻放。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將有更多像陳思雨這樣的“青春力量”涌入基層,用所學知識回饋社會,共同為建設一個科學、文明、和諧的美好家園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