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與10日,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涌動著青春暖流——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探見生命·青年行”實踐隊的00后學子,深度融入該院“樂活”提燈天使與樂心“手”護兩大品牌項目。這群年輕的身影以熱忱點亮醫療空間:在手術等候區撫平患者焦慮,在內鏡觀察區傳遞健康關懷,在病患活動室播種康復希望。當青春實踐筆記遇上醫護匠心設計,這場生命關懷的深度碰撞,正譜寫醫療人文“雙向賦能”的新篇章。
實踐隊出發前合影。黃家杰攝
青春協奏曲:手術室里的“暖心預告”與內鏡中心的“溫馨提示”
每天,5名實踐隊員分為兩組,分別在手術室等候區和內鏡中心術后觀察區提供服務。在手術室等候區,隊員們專注于情緒支持:他們輕輕握住略顯緊張的患者的手,用溫和的話語聊聊家常,傳遞著“我們會陪伴您”的安心感。在內鏡中心術后觀察區,隊員們則細心觀察患者需求,及時遞上紙巾等物品。一個巧妙的細節是,紙巾盒背面印有術后注意事項,讓健康宣教在患者最需要的時刻自然融入。在醫護人員忙碌的間隙,隊員們耐心傾聽患者感受,成為溝通的橋梁。
“原來醫務社工不是簡單的‘陪聊’,是用‘身心社靈’的視角,給醫療加了層‘軟緩沖’。”參與實踐的隊員韓雨潔在日記里寫道。這種在臨床一線的沉浸式體驗,讓“人文關懷”從課本概念變成了可觸可感的行動。
實踐隊隊員接受培訓。黃家杰攝
術前準備區實踐隊隊員為患者進行術前關懷。黃家杰攝
生命敘事場:造口聯誼會的治愈密碼
如果說日常的關懷如細雨潤物,那么7月8日下午舉辦的造口患者聯誼會暨同伴支持活動,則是一次充滿溫暖與力量的集體對話。活動伊始,醫生為參與者講解了造口旁疝的相關知識。隨后,一幅沙畫故事在現場緩緩鋪開——細沙流轉間,勾勒一個普通人面對疾病挑戰時的心路歷程:確診時的崩潰、治療中的掙扎到康復后的釋然,無聲的畫面引起了在場許多人的共鳴。
活動中,一位康復狀況良好的分享者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感染了全場。“我這病啊,就像毛主席說的‘紙老虎’!”他攥著拳頭笑稱,對付疾病就得“戰略上藐視它——別怕,它沒那么可怕;戰術上重視它——遵醫囑、好好治”。這番帶著“革命樂觀主義”的分享,讓原本略顯沉重的病房瞬間充滿力量,有病友當場擦了擦眼角:“聽你這么一說,我這心里亮堂多了!”
寧大一院造口聯誼會合影。黃家杰攝
剪紙里的“生命圖騰”:歡笑是最好的“良藥”
聯誼會的尾聲,一場溫馨的剪紙活動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有人剪出展翅的蝴蝶,有人剪了顆紅心,還有病友特意剪了串糖葫蘆——“甜甜蜜蜜,日子總會好起來”。實踐隊員和病友們圍坐一圈,剪刀開合間,病房變成了充滿煙火氣的“小課堂”,笑聲比窗外的蟬鳴更響亮。
“這次經歷讓我深刻理解,原來醫療不止有儀器和藥片,還有這么多溫暖的可能。優質的醫療服務不僅依賴精湛的技術,同樣需要人文關懷的溫度和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連接。”實踐隊隊員謝佳涵有感而發。這場跨越年齡的互動,為青年學子上了生動的一課:治愈的力量,源于醫術的精湛,也源于心靈的慰藉與支持。
短短兩天的實踐,那些緊握的雙手、理解的微笑、真誠的交流,如同播撒在年輕心田的種子。它們關乎對生命的尊重,關乎關懷的傳遞,更成為這群未來健康守護者,在“健康中國”道路上留下的最真摯、最鮮活的青春注腳。
實踐隊隊員合影(部分)。黃家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