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春的腳步叩響紅磚古厝的門扉,一場跨越時空的非遺對話在漳州悄然綻放。近日,龍巖學院"古韻漳聲,非遺尋蹤"實踐隊攜著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熱忱,踏上解碼漳州"指尖上的非遺"之旅。
圖為實踐隊員與漳州八寶印泥體驗館工作人員的合影
文化會客廳里的初遇:紅磚燕尾脊下叩響歷史回音
漳州三館的紅磚燕尾脊在陽光下閃耀,實踐隊員步入這片承載城市記憶的空間。博物館內,青銅器與絲綢交織,勾勒出"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美術館中,鏤空紅紙低語著匠心的巧思;城市展示館沙盤前,隊員們感悟非遺文化的綿延。
圖為漳州市博物館內"碧海云帆——漳州與海上絲綢之路"陳列展區
非遺工坊里的匠心傳承:指尖流轉的時光印記
在漳州八寶印泥體驗館,工作人員手持朱砂碗示范"揉、碾、醒"三絕技,指尖在印泥中翻轉如舞。隊員親試調配工序,墨硯與朱砂碰撞出千年技藝的回響。轉而步入片仔癀博物館,古法制藥器具靜靜陳列,講解員講述這味"海上絲綢之路藥珠"的傳奇。隊員們輕撫黃銅研磨器,感受中藥香彌漫中"救人濟世"的匠心哲學。木偶藝術展示館內,前后兩館的展陳如動靜相生,前臺木偶戲臺演繹《大名府》,后臺隊員嘗試操縱傀儡,絲線牽動間,傳統敘事在青春笑聲中煥發新生。
圖為實踐隊員在聆聽工作人員的講解
街巷煙火中的非遺新生:青年接力傳承與創新活化
實踐隊攜問卷走進漳州古街,聆聽街邊老者講述水仙花雕刻的四季輪回,與居民深入交流收集剪紙口訣,布袋木偶傳說等珍貴記憶。200余份帶著漳州話韻律的調研數據,成為非遺活化的關鍵坐標。他們深知"守護非遺既要留住墨香,也要送出山門",于是計劃以互動體驗課讓非遺走進校園,用短視頻碰撞古老敘事與年輕視角,讓八寶印泥的朱紅、片仔癀的藥香、木偶戲的絲線通過鏡頭與文字走向更廣闊天地。
圖為實踐隊員在學習片仔癀產業的發展歷程
圖為實踐隊員在觀察展示的各類藥材
漳州實踐是青春與文脈的雙向奔赴
當青年以專業解碼非遺基因,用創新激活文化密碼,非遺技藝便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中生長出新根系。展覽館不僅是非遺的陳列空間,更是傳統與未來的精神渡口。在這里,青春力量正書寫著"活態傳承"的嶄新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