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杭州師范大學“文脈尋根”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杭州博物館,正式開啟了“汗青·杭城人物志”系列課程的第一篇章“御街·文天祥篇”。此次課程,旨在通過引導學生深入課本文字背后的時空,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更深地體悟文天祥的愛國精神及其背后的時代印記;與此同時,串聯課本文字、史書歷史與城市景觀,深化新時代“杭州人”的城市記憶,在現實聯系中活化課本知識。
在正式開始課程之前,團隊成員們曾多次前往御街、清河坊,參觀杭州博物館,洞悉這片歷史街區的特點,為課程的完美呈現做準備。“我想選取課本上的人物與杭州命運的交匯點為課程主要情境時間,以其曾踏足的實景地點為課程主要情境空間。”成員呂可雯這樣講道。在她看來,與文天祥命運轉折多次相交的南宋御街,在博物館中陳列的組成御街的鹿紋磚,無疑是讓學生們從文天祥一生與御街交匯中理解《過零丁洋》的最好材料。
一條街,一塊磚,也構成了他們此次課程的核心脈絡。為了讓學生更有身臨其境之感,團隊成員們相互配合,一人帶領學生前往特定展區進行鹿紋磚的搜尋與辨認,另一人則在終點處等待,引導孩子們向她提問,以此加深知識的記憶程度。
圖為發放課程物料邀請函。季遇供圖
磚上的一對臥鹿銜來一封邀請函,小季老師用這樣的開頭,讓學生們跟隨著她,來到了寶祐四年春——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經”之時。借著狀元游街,老師講述了南宋御街的構成,從麗正門經和寧門再到朝天門,轉向清河坊、官巷口,又到眾安橋、貢院,“珠玉珍異及花果時新海鮮野味奇器天下所無者,悉集于此。”趁熱打鐵,小季老師開始了課堂互動,將學生們分成幾個組,讓他們協作把PPT上展現的文物標到《皇城圖》上對應的位置。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被激發,紛紛開始和小伙伴們一起尋找正確的答案。
圖為成員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季遇供圖
而在接下來的“干戈寥落”環節,團隊成員們則用拼圖的補充與缺失,向學生們展現了南宋領土喪失的過程。課堂的氣氛從先前的歡快漸漸轉向嚴肅,孩子們也在這個過程里體會到了南宋從繁華到破碎的過程,也更深刻地體悟了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透露的對國家命運的悲憤和對自身使命的堅定。
課程來到第三部分“丹心泣血”環節,這時候孩子們對文天祥的敬佩和南宋的多年風雨的體悟也達到了頂峰。成員季遇提到:“當孩子們跟著吟誦《過零丁洋》,便不自覺地重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句,讀得很有感情,讀得格外堅定,一改前面環節的活潑。”她被孩子們的表現感動了,感受到了孩子們對歷史文化、對民族英雄的那認真而嚴肅的態度。或許,這也就是此次課程最大的價值。
壓軸環節是繪制文天祥的“汗青・人物志”知識卡片。實踐團記錄下了孩子們的作品。“有的孩子畫下了文天祥的畫像,有的則摘抄了詩句,每一份作品都充滿了童真與敬意。”呂可雯感慨道。成員季遇則補充道:“有個小女孩畫的畫特別棒,他們組在人物知識卡片展示環節把文天祥從御街游街到囚車過街的跌宕一生、南宋的歷史變故都體現了出來,能看出他們確實吸收了課堂內容。”
圖為學生上臺展示作品。季遇供圖
通過這堂生動的課程,文天祥的碧血丹心,深深烙印在孩子們的心中。課后,學生、家長對于課程的流程、互動則表示“很‘發靨’(杭州方言,意為有趣)”“都很好玩”“希望可以繼續延續”。這樣的反饋也讓團隊伙伴感受到了由衷的喜悅。
此次課程雖已結束,但團隊傳承地域文化的實踐并未終止。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文脈尋根”社會實踐團隊還將繼續帶來一堂堂更加活潑有趣的歷史課程,讓更多的孩子在學習中增長歷史知識,領悟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偉大歷史人物的愛國精神。
(通訊員 張杭沁 姚天悅 張秦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