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客語綴韻尋跡實踐團走進玉林鄉村,與當地中年客家人深入交流。在時代變遷的浪潮中,客家話詞綴的使用場景不斷變化,而這一群體對詞綴的堅守與調適,恰似一條維系親情、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情感紐帶,折射出客家文化傳承的復雜圖景。
“還行吧。跟家里長輩說話的時候,會用像‘阿爸’‘阿媽’這樣的詞,感覺比較親切。”面對實踐團“平時和家人朋友交流會用很多詞綴嗎”的提問,一位中年客家人的回答樸實而真摯。在家庭日常對話中,詞綴是他們與長輩溝通的“情感潤滑劑”。
清晨的農家小院里,“阿爸,今日的菜干曬得好靚哦”“阿媽,碗仔里的粥涼了,我再去熱下”的話語時常響起。這些帶有“阿”“仔”詞綴的表達,并非刻意為之,而是融入血脈的習慣。受訪者回憶,兒時父母用“妹仔要乖”“哥仔要懂事”教導他們,如今自己對著長輩說出“阿爸”“阿媽”,仿佛能看到時光流轉中不變的親情。
對中年人而言,家庭中的詞綴使用是一種“雙向奔赴”。長輩聽到熟悉的詞綴,會露出安心的笑容;自己說出這些詞,也能感受到與家族根脈的連接。“就像老灶臺里的火,不烈,但暖烘烘的,讓人踏實。”受訪者的比喻生動地道出了詞綴在家庭中的情感分量。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客家人
與家庭場景不同,在和朋友相處時,中年人對客家話詞綴的使用變得“克制”。“有時候會夾雜普通話,用客家話詞綴就少了。”這種選擇背后,是現實語境下的無奈與適應。
隨著城鎮化推進,玉林鄉村與外界的交流日益頻繁。中年人既要面對同鄉好友,也要和來自五湖四海的同事、生意伙伴打交道。“跟朋友聊工作,說‘項目要抓緊’比‘項目仔要趕’更方便;談新鮮事,‘這個APP好用’比‘這個APP仔好使’更易懂。”受訪者坦言,語言是溝通的工具,在多元社交場景中,他們不得不做出妥協。
但妥協不代表舍棄。“像‘妹仔’‘碗仔’這些詞還是經常掛在嘴邊的。”這些高頻詞綴如同“文化錨點”,即便在普通話主導的對話中,也會不經意間冒出來。朋友間一句“妹仔,今日的天氣好適合釣魚哦”,既能拉近距離,又能喚醒共同的文化記憶。這種“不經意”,恰恰體現了中年人對母語的眷戀。
作為連接老一輩與年輕一代的橋梁,中年人在客家話詞綴傳承中陷入“夾心困境”。他們理解長輩“這些詞綴不能丟”的堅持,也明白年輕人“說起來別扭”的感受。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客家中年人
受訪者提到,兒子曾問他:“爸,為什么要說‘碗仔’,直接說‘碗’不行嗎?”面對這樣的問題,他既想解釋“仔”字里藏著的親昵,又怕顯得“老古板”。“就像走在田埂上,一邊是長輩踩著的老路,一邊是晚輩要去的新路,我得在中間找個平衡點。”
為了尋找這個平衡點,他們嘗試“新舊融合”。教孩子說“阿公”“阿婆”時,會結合繪本里的親情故事;帶孩子逛集市,指著“阿妹茶粿”的招牌說:“你看,‘阿妹’就是像你這樣可愛的小姑娘,這個詞綴里有咱們客家人的溫柔。”這種潛移默化的引導,雖緩慢卻堅定。
玉林中年客家人對詞綴的使用,是一部濃縮的情感史。家庭中的堅守,藏著對親情的珍視;社交中的調適,透著對現實的包容;傳承中的探索,滿含對文化的責任。這些看似平常的話語選擇,實則是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客家文化的根脈。
正如受訪者最后所說:“詞綴就像老樹上的新芽,老根不能斷,新芽也要讓它順著陽光長。我們能做的,就是給它澆澆水,讓它慢慢長。”在時代變遷中,這份小心翼翼的守護,或許正是客家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