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廣東財經大學“蒲策”傳音實踐團廣州六隊探訪了廣東公益恤孤助學會,深入調研扶貧濟困和重癥貧困兒童救助項目,開展資助政策宣傳實踐。
恤孤助學會:在愛與責任中點亮求學之路
實踐團的第一站來到了廣東公益恤孤助學會。場館內陳列著學會曾獲的榮譽與表彰。學會工作人員向實踐團詳細介紹了辦會理念、辦會原則及救助核心項目,指出扶貧濟困和重癥貧困兒童救助是兩大重點工作。
2004年恤孤助學會啟動“訪貧助學”,旨在資助低保或低收入家庭的在讀學生。每名學生資助金額為4,500元,資助期為三年,由政府承擔20%的配套資金。該項目通過媒體、志愿者和政府合作,確保資金精準發放。資金主要來自公開募捐,包括線上平臺和線下活動,且所有捐款嚴格管理,確保用于助學項目的實施。
實踐團足跡:穿行街頭,播撒希望的種子 為宣傳廣東公益恤孤助學會的助學項目,實踐團成員走上街頭,進行宣講活動,旨在將恤孤助學會的幫助帶給更多有需要的人群。活動中,實踐團走訪了各個社區,重點關注了社會中可能因信息閉塞而未能及時了解助學機會的群體。
在宣講過程中,實踐團成員與市民面對面交流,詳細介紹了恤孤助學會“訪貧助學”項目的資助條件、標準和申請流程。特別是在與老人、帶孩子的家長、建筑工人和外賣小哥等群體的交流中,實踐團耐心講解,鼓勵有需要的家庭積極申請資助。一位在工地上工作的年輕父親表示:“做我們這一行,收入不穩定,孩子的學費問題常常讓我感到壓力山大。今天了解了這個項目,心里有了些希望。”
此外,實踐團還特別強調了該項目的透明性與公正性,確保每一筆捐款都能真正幫助到貧困學子,確保資助的公平性與高效性。通過這些活動,實踐團不僅讓更多市民了解了恤孤助學會的公益項目,也為那些可能受到忽視的困難家庭提供了寶貴的信息,幫助他們獲得社會的支持與援助。
促進會力量:撐起求學晴空,彰顯公益擔當 1938年出生的王頌湯老會長,不僅是一名信念如磐的中共黨員,更有著“國家突出貢獻專家”稱號與五一勞動勛章的榮光。退休后,他毅然投身公益慈善事業,于2004年牽頭創立廣東公益恤孤助學促進會,用行動詮釋著“我能選擇的正是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的赤誠誓言。
這位公益先行者提出的“好事做好”指導思想,并非停留在口號層面,而是化作了數以千計志愿者的步履不停。截至2025年6月30日,恤孤助學促進會已在廣東省43個縣(區、市)累計資助42,242名(次)孤兒和困境學生。單看2024年,其“訪貧助學行”項目便向12個地區的13個項目精準發力,為9290名(次)學生發放資助款約70713萬元,每一筆款項都承載著對孤貧學子的殷切期望。
多年來,助學會始終以慈善助學為抓手,為命運多舛的孤貧學生撐起一片晴空。這份看得見的公平正義,不僅讓受助學子在求學路上不再迷茫,更有力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成為和諧社會建設中一股溫暖而堅定的力量,將“好事做好”的初心實實在在地鐫刻在南粵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