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索“統計學+紅色教育”跨界融合新范式,2025年8月3日至8月9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統計與數學學院童心述夢實踐隊奔赴武漢市大邱社區、關東社區,開展“童眼看社區,數治話幸福”主題實踐。通過原創“數據里的黨史”系列課程,帶領兒童用統計思維解碼紅色歷史,為基層思政教育注入學科智慧。
一、數據里的戰略智慧
實踐隊員石亦璞講授課程《以統計視角看解放戰爭》,以三大創新環節層層推進:通過“三大野戰軍殲敵數量對比”互動,引導兒童發現數據背后的戰略智慧。在“小統計員”實踐環節,石亦璞教孩子們用柱狀圖呈現1946-1949年國共兵力變化,孩子們深刻意識到“解放軍越打越強是有數據證明的”。課程尾聲,石亦璞鼓勵孩子們利用課后時間統計社區宣傳欄中的紅色標語數量,采訪身邊的老黨員收集口述史數據,在實踐中印證課堂所學。

二、情景里的長征精神
實踐隊隊長付智鵬講授《長征中的統計智慧》,將宏大敘事轉化為具象任務:通過互動問答、角色扮演和故事化講解,將紅軍長征的戰略決策轉化為孩子們能理解的“數據密碼”。課堂上,孩子們用簡易統計表模擬紅軍行軍方案,激烈討論如何分配糧食、規劃路線;通過扮演“紅軍參謀”,用統計表計算湘江戰役后剩余兵力,討論“如何用有限糧食支撐雪山行軍”……整堂課笑聲與思考交織,長征精神在數據分析和情景模擬中變得鮮活可感。

三、征程中的紅色印記
實踐隊員李欣玲為孩子們講授了《用統計眼看紅色征程》課程,通過“紅色景點地圖”“紅歌流行度”“英雄年齡密碼”三個紅色小游戲,讓同學們在樂趣中進一步了解紅色故事,切身體會統計思維。在“紅色景點地圖”小游戲中,通過孩子們們自主標記并統計去過的武漢紅色景點,引導孩子們思考景點受歡迎的原因。又通過合力了解最喜愛的紅歌,探尋紅歌流行的奧義。最后李欣玲向大家介紹革命時期、抗日時期的英雄烈士,統計年齡區間,激發青少年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脈絡里的使命傳承
實踐隊員楊奕睿為孩子們講授了《時間軸上的紅色密碼》課程,讓孩子們在趣味互動中觸摸百年黨史的脈絡。她用標注著從中共一大到新中國成立的關鍵節點數據的時間軸,拋出“黨員平均年齡的秘密”的問題,引導孩子們發現了兩代黨員在青春歲月中踐行使命的共性。楊奕睿還展示了不同年代的黨員人數統計表,引帶領孩子們計算增長倍數,在折線圖的攀升中思考數據背后關于奉獻的故事。

授課結束后,實踐隊成員深入大邱社區、關東社區,與社區負責人、老黨員展開深度訪談,認真收集他們對課程的反饋與建議。社區負責人對授課方式予以認可,與老黨員的交談也令實踐隊成員受益匪淺。
實踐過程中,依托學院支持,實踐隊還前往梧桐苑社區、南湖社區等與學院團委有長期合作社區,系統調查紅色標語的分布、內容及更新情況,詳細統計不同標語的宣傳頻次與居民關注度,為后續優化課程內容積累了豐富的一手資料。這些調研活動不僅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檢驗與延伸,更是實踐隊踐行“從社區中來,到社區中去”理念的具體體現,為校社協同推進紅色教育打下了堅實基礎。

本次實踐以統計學為匙,開啟紅色基因傳承新路徑。當兒童用柱狀圖分析戰役勝因、用折線圖追蹤英烈成長、用統計數據優化社區治理建議,是“德智融合、校社聯動”育人理念的生動詮釋——在數據與歷史的交響中,紅色啟蒙的種子已扎根社區土壤。下一步,團隊將總結實踐經驗,為基層社區教育提供可復制的紅色啟蒙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