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曾琳)七月盛夏,洞庭湖畔荷風送香。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百縣千鎮萬村”湖南行社會實踐團君山區分隊3名學子,以“行走的思政課”為載體,深入君山區良心堡鎮、錢糧湖鎮、柳林洲街道3個鄉鎮(街道)的3個社區,圍繞“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主題開展了為期7天的深度調研。團隊通過走訪6名基層干部與村民代表、實地考察3處特色點位,用腳步丈量湖區發展脈搏,既見證了君山區在“守護好一江碧水”理念下的生態蝶變與產業振興之路,更在實踐中淬煉了青年擔當。
生態打底:從“水患之地”到“綠色銀行”
“以前汛期一來就心慌,現在堤防固了,還靠著蘆葦濕地賺上了‘生態錢’!”在良心堡鎮社區,社區工作人員同團隊成員交談中發現,君山區依托長江岸線修復工程,累計退捕還濕1.2萬畝,建成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圈示范帶35公里。在柳林洲街道,曾經的砂石碼頭已變身江豚觀測站,監測數據顯示,2023年江豚現身頻次較2019年增長47%。

圖1. 1圖為團隊成員在良心堡鎮與社區工作人員交談
文旅賦能:讓“紅色記憶”點亮“金色未來”
在錢糧湖鎮,村民將革命故事編進漁鼓戲,既傳承了非遺文化,又吸引了游客。紅色基因不是陳列的史料,而是活著的傳承。這種“紅色+生態”的融合模式,是君山區鄉村振興的典型經驗。

圖1. 2圖為團隊成員在錢糧湖鎮與村民交談
青春思考:在湖區大地上書寫成長答卷
調研中,隊員們也關注到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平衡難題:部分漁民轉產后面臨技能斷層,研學產品存在同質化傾向。針對這些問題,團隊結合專業所長,初步提出“漁民技能培訓計劃”“非遺文創孵化方案”等建議,并計劃聯合當地團委開展“大學生+鄉村”結對幫扶。
此次君山區調研,是一堂生動的“行走的思政課”。隊員們不僅記錄下湖區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的鮮活實踐,更在與土地和人民的對話中,厚植了“以青春之我建設青春之中國”的家國情懷。正如隊員們在實踐總結中所寫:“洞庭湖畔的每一縷風,都在告訴我們:青年的理想,應扎根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